在电脑经过多年的发展到至今,不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诞生出多种多样的电脑。当然不止是电脑,有关电脑的硬件和配件也是一样随着科技发展起来了。
而硬盘,也是从以前很大一块到现在只有几厘米长的小小一块,这是经过了不少人的努力才能做到的。那么,硬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世界上第一块硬盘是什么?
这里就不跟大家卖关子,它就是IBM 350 RAMAC硬盘!接下来将带大家简单去了解关于硬盘的历史,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故事。
1、诞生背景与历史
在1956年,IBM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块硬盘——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这一发明由IBM的工程师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最终实现了从磁带存储到随机存取存储的突破性进展。当时,RAMAC主要用于银行和医疗领域的数据处理,因其高存储密度和快速访问能力,成为当时最先进的存储设备。

自它发明出来到至今已经有69年历史了,并且在它以后,就标志着硬盘技术的开端。而且它还是是世界上首个商用硬盘驱动器,它采用磁性存储原理实现数据的随机存取,在当时使用流行的8bit编码系统而言,已经可以存储大量文本与记录,并通过并行接口实现高效数据传输(约合8.59kbps/s),对数据处理效率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2、整体结构与性能参数
它的整体结构中,盘片直径为24英寸,盘片数为50片,而重量则是夸张的上百公斤,相当于两个冰箱的体积,不过其储存容量只有5MB。

至于跟现在的硬盘容量动不动是GB、TB的对比,这个5MB简直完全不够看,但要知道的是,这可是世上第一块硬盘呢,在当时的环境下能整出来,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
然后可能有人会有疑问,这么大一块却这么小容量,究竟是怎么做数据读写呢?其实它盘片表面涂有磁性材料,用于存储数据,而磁头悬浮在高速旋转的盘片上方,通过电磁感应读写数据。另外RAMAC的转速为1200转/分钟,传输率为0.0088MB/s,存储密度为2Kb/in²。虽然这些性能参数在今天看来非常落后,比不上目前任何一块的硬盘,但在当时却是革命性的创新。
3、技术意义及带来的影响
自RAMAC的出现标志着硬盘存储技术从磁带存储向随机存取存储的转变。它首次实现了数据的快速读写,为日后计算机的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只是由于RAMAC体积过于庞大,性能低效等缺点,IBM后来在1968年提出了“温切斯特/Winchester”技术,并于60年代年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的硬盘IBM 3340。
它这种硬盘拥有几个同轴的金属盘片,盘片上涂着磁性材料。它们与能够移动的磁头共同密封在一个盒子里面,磁头从旋转的盘片上读出磁信号的变化。直到后面就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硬盘的祖先——IBM把它叫做温彻斯特(Winchester)硬盘,也称温盘。这个绰号,来源于他两个30MB的储存单元,恰是当时出名的“温彻斯特来福枪”的口径和填弹量。至此,硬盘的基本架构就被确立。

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了硬盘的结构和性能,为现代硬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个RAMAC大硬盘起初银行和医疗领域到现在普及到个人计算机、服务器和移动设备中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技术迭代,不然现在我们可能还会用着很大一块的硬盘。
要是将第一块硬盘RAMAC跟现在的硬盘相比,不管是性能和大小方面确实是天差地别,而且容量也是差异巨大,毕竟就简单一个文件也不止5MB了。但在存储技术经历了多年的变革后,直到现代硬盘的体积缩小至几厘米,容量更是突破20TB,转速提升至7200转/分钟,传输速率也大幅提升。尽管如今的硬盘已经是性能强、容量大以及体积小,但依然是无法动摇RAMAC这块“硬盘祖先”的地位,因为它的出现才有后来的硬盘,更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
写在最后
到这里世界上第一块硬盘的内容就介绍完啦,它就是IBM 350 RAMAC。当然这里也只是让大家了解一下,所以也就不会像文献那样过于长篇大论,要是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查看详细的介绍资料,也能更为深入地了解一下这个“硬盘祖先”。
如今,硬盘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RAMAC的诞生,正是这一技术发展的起点,也由于它的出现,为后来的硬盘技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于世界来说它是第一块硬盘,而对于你来说,你的第一块硬盘是什么呢?
以上,能看到这里,说明今天多学会了一个新知识,比昨天有进步,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在看和转发。谢谢你能看到我的文章,我们下次再见,共同进步!欢迎大家关注,持续为你带来干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