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座寺庙始建于公元9世纪,是高棉帝国君主耶输跋摩下令建造,历经13位君主,直到12世纪初才正式完工,前后耗时两百多年。它建在海拔550米的高崖之上,特殊的地势使其得以完好保存。当你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攀登而上,历经跋涉后,眼前豁然开朗,柏威夏寺那宏伟壮观的身影便映入眼帘。站在寺庙前,极目远眺,广袤无垠的柬埔寨平原尽收眼底,让人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古人的智慧创造力所折服。

柏威夏寺最初是一座印度教神庙,主要供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神 。在13世纪之后,随着印度教在这一地区的逐渐式微,寺庙又逐渐融入了佛教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融合景观。寺庙的建筑风格与吴哥窟颇为相似,寺庙遗址分布在长800米、宽400米范围的峭壁之上,四面都有长长的阶梯供人上下。寺庙共有四层,每层都设有山门和围墙,围墙曲线环绕,带有典型的吴哥王朝建筑艺术风格。山门上屋角高高翘起,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历经岁月的侵蚀,依然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寺内还有七个石池,以及甬道两旁那长达28米的雕龙,虽部分因年代久远而有所损毁,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其曾经的磅礴气势。那些散落的巨石,坍塌的部分建筑,更是为这座古寺增添了几分神秘而沧桑的气息 。

然而,这样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价值的寺庙,却成为了柬泰冲突的导火索,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殖民统治,1907年法国与暹罗(今泰国)签署边界条约并进行边界勘定,1908年完成的边界地图将柏威夏寺标绘在柬埔寨一侧境内 。但泰国方面一直对此心存不满,认为该寺庙及其周边地区应归属于自己。1949 - 1952年,泰国占领了柏威夏寺,柬埔寨独立后,对泰国的占领行为提出抗议,并将此争端提交至海牙国际法庭审理。1962年,海牙国际法庭做出判决,判定柏威夏寺归柬埔寨所有,泰国需从寺庙及其邻近的柬埔寨领土上撤出相关人员 。但这一裁决结果在泰国引发了极大的争议,泰国国内部分民众和势力一直不愿承认这一判决,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2008年,柏威夏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本应是值得庆祝的文化盛事,却再次引发了泰国和柬埔寨之间新一轮的主权争夺。泰国方面坚称,寺庙附近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主权尚未明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柏威夏寺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可能会变相确认柬埔寨对这片争议土地的主权 。此后,两国在边境地区多次发生武装冲突,局势紧张,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边境地区的居民生活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原本宁静祥和的边境被战火笼罩,和平的氛围被彻底打破。除了领土主权争议之外,民族主义情绪在两国国内的煽动、部分政治团体为转移国内矛盾而采取的强硬态度,以及争议地区可能蕴含的丰富自然资源,都进一步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

柏威夏寺,它既是一处令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又是一段复杂历史争端的焦点。希望在未来,柬泰两国能够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妥善解决这一争端,让这座古老的寺庙重新回归宁静,让边境地区的人民能够重新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也让世界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