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已经写过了我的4天行程,本篇直接进入寺庙纯享。长文&多图预警! 本文按建造年代排列寺庙(不严谨的),而非浏览顺序。并附上个人喜好评分(主观的)。 1.神牛寺(3🌟)
9世纪时(879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这片地方又称罗洛斯遗址,是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所在,现存神牛寺、巴空寺和罗雷寺。早期建筑的用材和中后期有很大区别。早期主要用红砖,中后期用石料。 神牛寺是供奉湿婆神和王室先祖,共有两排六座砖塔。前面三个是供奉男性先祖,后面稍小的三个供奉女性先祖。 
中间原有一个林迦,象征着湿婆,现已不存。湿婆和毗湿奴、梵天共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在吴哥王朝以供奉湿婆的寺庙最多。 塔前的石牛也是湿婆信仰的体现,这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大概也是“神牛寺”名字的由来。 
砖塔外墙有灰泥的雕刻,已经历经了千年。 
塔旁边的这个建筑,据说是用于火化。吴哥王朝的王室贵族流行火葬。 
2.巴空寺(4🌟)
9世纪时(881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巴空寺是用于镇护国家的国寺,呈典型的“须弥山”结构:五层平台逐级缩小,中央高耸着一座尖塔。 在印度教中,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结构的寺庙还有多个,巴空寺是现存最早的。 
👇🏻寺前有两排林迦(林迦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是啥就意会吧) 
登上最高的高台,向下俯瞰,下方的道路笔直延伸。👇🏻 
3.巴肯寺&巴肯山(2🌟)
9世纪,耶输跋摩一世建造。这位国王将都城从罗洛斯迁至吴哥地区,揭开了吴哥王朝辉煌时代的序幕。 国王选择在巴肯山上建立国寺。巴肯山只有70米高,算是这片地区的制高点。巴肯寺也是须弥山结构,五层高台上竖立着许多小塔。 
现在,这里以日落观赏点而闻名,步行十几分钟即可登顶,五点多抵达时游客如织。可惜我去的那天云层太厚,没有看到落日。 中央塔上半部分已坍塌。墙上的雕刻的女神像虽有部分风化,但仍可见气韵。 
据说在山顶向西可以看见小吴哥,我当时没注意看😤 4.豆蔻寺(4🌟)
建于921年曷利沙跋摩一世时期,供奉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 豆蔻寺规模很小,五座红砖塔一字排开,一览无余。 
砖塔顶部均已损毁。下半部分是法国在1960年代进行了修复,法国人新补的砖块都标记了CA,走近才能看到。 
豆蔻寺虽小,塔内壁上的浮雕却是独一份的精美。 中央那座塔的三面均有壁画,刻画的都是毗湿奴神。 
▲正面:八个手臂的毗湿奴,周围全是他的信众 
▲左面(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 
▲右面(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骑在金翅大鹏鸟上 最北侧的塔两面有壁画,中央站立的均是毗湿奴的老婆吉祥天女。 
5.贡开金字塔(4🌟)
928–942年阇耶跋摩四世营建。 
阇耶跋摩四世是政变夺位,上位后抛弃了旧都吴哥,在100多公里外的贡开地区建造新都。他经营贡开20年,建造了许多寺庙,然而他的下一任就又迁都回了吴哥。 贡开作为都城的时代很短暂,但遗留至今的寺庙仍有30余座,其中最独特的当属贡开金字塔。2023年时贡开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贡开金字塔需要包车前往,门票15美金,当场现金购买。 进入后,先是一片寺庙遗址。寺庙大多保持着倾塌的模样,高大笔直的树木耸立在寺庙中央或石碓之上。可以想象在几百年的时间中,它们缓慢生长的根系,实现了“撬动”这样一个有爆发力的动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像一个小人,可能要成仙了 
▲像生姜的根系 一座砖塔正在维修。4点左右经过时正在施工,5点半返程时工人就已经下班了。 
金字塔是突然映入眼帘的。 这个7层的建筑,和玛雅金字塔有着相似的外观。正面有石阶梯,一千多年前国王与高官就是从这里登塔祭拜吧。现在这个台阶已封闭,游客要从侧面新建的木梯爬上。 
登上160层楼梯,金字塔顶视野开阔,无边无际的树林。 
附近有一座供奉林迦的寺庙,据说是最大的林迦。闻名过去看了眼,嗯…确实很大。 
6.东梅奔寺(3🌟)
10世纪中叶(953年)由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 东梅奔寺建造在东巴莱的湖心岛上。东巴莱是60年前耶输跋摩一世国王建造的大型贮水池,强大的水利工程使水稻可以一年两熟,足够的粮食产能为吴哥不断兴建大型寺庙提供了基础。 如今,东巴莱早已干涸成陆地,车子可以开到寺院门前。曾经要乘船才能到访这里,人们怀着崇敬的心,看须弥山式的高耸寺院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印度教中,神山须弥山正是被圣水环绕。 东梅奔寺有三层高台,用石头搭建。上面立五座砖塔,四角和中央各一座,中央塔供奉湿婆。 
这里的石像是一个看点。每层高台的四角都有石象或石狮,寺前也有石狮,器宇轩昂。 
▲蓝天白云有多好看,当场就有多晒 
▲它们都面朝外,所以拍的是侧面照 7.比粒寺(3🌟)
同样是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年代比东梅奔寺晚几年,在961至968年之间,这也是这位国王治下和平富庶的时期。 
比粒寺的位置距离东梅奔寺很近,形制也基本一样,三层高台+五座砖塔。 
比粒寺最特别的点在于,这里是国王和贵族火葬的场所,又称“变身塔”。 
▲左侧建筑就是火葬的场所,左右各一座 
▲石台高且陡 
▲砖塔外侧高度风化的女神像 8.女王宫(5🌟)
10世后期(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和阇耶跋摩五世在位时期)的帝师耶输里乌拉哈修建。虽然不是王室修建,但浮雕的精致程度冠绝吴哥。 
“女王宫”是近代法国人给起的名字。 这个寺庙规模小巧,建筑使用红砂岩,通体泛着温柔的玫瑰色。外墙的浮雕细密繁复,每面墙都立着端庄优雅的蒂娃妲女神。最初发现这里的人们以为是为女性所建。其实这里与女王没一点关系,是高官建造的主祀湿婆的印度教神庙。 1923年,一位22岁的法国青年来到女王宫,为美丽的浮雕所倾倒,竟敲下来几块女神像想带走。幸好被当局截获,他也因此获罪。35年后,这个偷盗吴哥文物未遂的青年成了法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他叫安德烈·马尔罗。 这个荒诞的轶事,让女王宫被世人瞩目,蒂娃妲女神像有了“东方蒙娜丽莎”的称誉。 
走近女王宫第一道门时,我就被门楣的浮雕美到了。 门楣呈三角形,中央是骑着三头象的因陀罗神(这是因陀罗的辨认标志)。周围是滚滚浪花。印度教创世神话认为宇宙的混沌状态是海,浪花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女王宫几乎所有门楣上不留空隙,被繁复的涌动的浪花填满。 
穿过这道门是一条长长的引道,两旁立林迦。走在引道上就可以一览女王宫全貌,只有几座小塔和藏经阁。
正门的浮雕更是精致。端坐在两个象鼻中间的是毗湿奴的妻子,下面是金翅大鹏鸟,周围仍是充盈着浪花。 
再走进,就看到三座塔一字排开,中央塔的门楣上是跳舞的湿婆。湿婆跳的是毁灭之舞,亦是生命之舞,象征着印度教生与死的哲学。 
最后面(西面)的一块浮雕很有意思,描绘的是《罗摩衍那》的故事。这本书和《摩柯婆罗多》是印度教最重要的两部史诗。 《罗摩衍那》的主角是猴神哈奴曼,主线是他帮助罗摩战胜魔王,寻回妻子。为什么猴神要帮罗摩呢?因为在早先,罗摩曾帮助猴王取得王位。 这幅浮雕描绘的就是这个故事起源的桥段。中央是猴王兄弟在打架,右侧拉弓的人就是罗摩,他正从旁襄助。左下角的两只猴子很好玩,倒地抱在一起,两脸惊恐。 
塔前的门神也很有特色。有人像,还有猴子、狮子、鸟神,都是跪坐的姿态。这样的“动物开大会”,在我所见的吴哥寺庙里没有第二例。 
正巧一只壁虎爬到猴子脸上,猴子的表情好像一下生动起来。 
最后放一些女王宫美图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9.巴芳寺(4🌟)
11世纪中期(约1060)乌达雅地耶跋摩二世建造。 
从如今的吴哥遗迹格局来看,巴芳寺位于通王城中心区域。通王城是建寺100多年后(12世纪末)阇耶跋摩七世在前代都城基础上建造的新首都,囊括了巴芳寺这个前人修建的国寺。 又在通王城建成的100年后,1295年,元代人周达观出使吴哥,到访了通王城。他在《真腊风土记》中记录道,金塔和国王寝宫之间,有“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郁然”。根据通王城内建筑方位,“金塔”应该是巴戎寺,“铜塔”就是巴芳寺了。此时距离巴芳寺初建已过去200多年,这座寺庙仍然高耸雄伟,一定是得到了历代国王的尊崇与维护。 参观巴芳寺,一般是巴戎寺的下一站,走几百米就会看到门楼的遗址。 
从门楼到寺庙有着长长的引道,足有200米长。 
导游教我们,可以到支撑引道的石柱之间拍照,确实是一个好打卡点。 
巴芳寺有三层高台,台面依次缩小,呈金字塔状,象征着须弥山。寺中供奉的主神是湿婆神。 

每层高台都可以爬上,楼梯很陡……体感比小吴哥要陡。 
高台上有小塔和回廊。 
登高可以俯瞰来时的路。 
最高层的中央塔没有完全修复,只能脑补一下了。 
巴芳寺初建时吴哥王朝崇信印度教,后来改信佛教。在巴芳寺能看到一尊后建的巨大的卧佛。但我没有看到,遗憾😢 还值得一提的是,巴芳寺是我见到猴子最多的寺庙。 
10.柏威夏寺(5🌟)
柏威夏寺最早可追溯到9世纪,直至12世纪初才竣工,历经多代国王的修建。 
柏威夏寺在暹粒以北200多公里,属于柏威夏省,位于柬泰边境线。不过,在当年吴哥王朝的强盛期,这里并非帝国的边疆,而是属于腹地。这座规模宏大的寺庙,是帝国的控制和影响力的见证。 近代以来,柬埔寨和泰国都宣称对该寺拥有主权。1962年,联合国国际审判法院将柏威夏寺判为柬埔寨所有;2008年,柬埔寨将柏威夏寺申遗成功。尽管如此,围绕这个地方,两国还是起过好几次冲突。这算是西方殖民与民族国家独立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的一个坑。 
从暹粒出发到柏威夏寺,需要三四个小时车程。有些路段路况不太好,颠簸起来都会有失重感。 私家车只能开到售票处,门票10美金现场购买,然后还需要换乘景区的皮卡或者摩托上山。我选择的皮卡,25美金一辆,可以坐多人。这段路很陡……我默默庆幸没有选自己开摩托。 柏威夏寺建在扁担山上,海拔500多米。靠柬埔寨一侧的山势陡峭,可以说寺庙高立在悬崖之上,俯瞰平原;而靠近泰国那一侧山势较缓,不过现在已经不能从泰国方面进入这里了。 
这个寺庙最显著的特点是依山而建。吴哥一带的大型寺庙都是建在平地,并且主体建筑布置紧凑,比如小吴哥、圣剑寺。而柏威夏寺从第一道门到最后的殿堂,足有800多米长,呈现狭长的格局。寺庙建筑分为几部分,中间由长长的沿山向上的引道连接,一路走上去,仿佛参拜天空圣殿。 参观是从七头蛇神娜迦开始的。 
柏威夏寺也是主要供奉湿婆神,所以道路两旁都是林迦。 
单体建筑的风格和其他寺庙比较类似。 
门楣上也有着刻画印度教神话的浮雕,我看到保存最完好的是这一块。 
说一些特别的吧~入口处矗立着柬埔寨和联合国国旗,暗示着此处复杂的政治关系。 
路上看到一个“长草”的小塔。从塔的门洞往里望,就能看到植物用根系征服石头的实录。 

这里的建筑没有全部完成修缮,到处是倾塌的石块,加之人少,很有意境。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部分建筑,除了回廊和前门,主体建筑全部坍塌,石块堆积成山。美丽的蓝天白云映照着废墟。我转了一圈,看到乱石之中不起眼处,有信众刚敬上的香。 


走到最后,有一处平台可以望远,下面的平原一望无际。 
这个是柬埔寨方向。据说某个方向看过去就是泰国了,我没有特意去找,但联通已经发来提醒“您已抵达泰国”。 最后再放一些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1.小吴哥(5🌟)
1113-1150年,苏利耶跋摩二世建造。 
时间进程终于来到了这位雄主。他对内统一政治,对外开疆拓土,还大兴土木(接下来的两个寺庙也是这位国王建的)。或许可以类比汉武气象? 小吴哥在通王城南边不远,是吴哥保存最完好、最宏伟的庙宇。都说柬埔寨的国宝是吴哥窟,狭义来讲就专指苏利耶跋摩二世修建的小吴哥。寺庙分三层,中央有五座尖塔,中心和四角各一座,从正面看就是三塔——这成为了柬埔寨国旗上的图案。 
小吴哥是唯一坐东朝西的吴哥寺庙,其他都是朝东。可能的原因是,国王想将这里作为自己死后的陵寝,西方象征着死亡与通往彼岸。不过,这位国王最终是战死沙场,没有归葬。 参观小吴哥要先穿过400多米长的引道和宽阔的护城河,入口处有一尊八臂的毗湿奴像。毗湿奴是小吴哥供奉的主神。 
建筑最外层的回廊绘满了印度教神话的浮雕。穿过浮雕长廊,就见到五座子弹形状的尖塔矗立在高台之上。还有婀娜的女神像,变幻的光影……总之看点很多。 蒂娃妲女神 女神浮雕是吴哥遗迹中我最爱的元素,其中以小吴哥为最。 据说女神像分两种,端庄站立的是蒂娃妲,翩然起舞的是阿普沙拉。而小吴哥的女神像兼具典雅与柔美。在回廊的墙上或立柱或是塔身,在转身或抬眼间,随时可能看到她们。 
▲一人独美 
▲开心露齿笑的两姐妹~裙子雕出了薄如蝉翼的纱裙质感,尤其是右边,裙子的纹样和花边清晰逼真。 
▲还是两姐妹,勾肩搭背 
▲三姐妹,姿态各异 
▲四姐妹,左边俩牵手,右边俩搂腰 
▲一群姐妹开Party 女神们各个头饰夸张得华丽,上身赤裸,穿半身穿薄裙,手持鲜花或其他小物件。有的地方单独出现,有的三两成群。结伴的女神更生动,她们亲昵地挽着手或搭着肩,身体呈现曼妙舒展的姿态。 据说工匠是以当时出入宫廷的女性为摹本,刻画的这些女神像,因此很有世俗气息,仿佛置身于一场宫廷盛宴。 神话浮雕 看壁画需要有些印度教的知识储备,最好请讲解。不然只能像我一样,努力地对照的展板寻找亮点。 长幅壁画《搅拌乳海》描绘的是印度教创世神话。 乳海代表宇宙最初时的混沌。天神(善)和阿修罗(恶)达成临时合作一起搅乳海,以获得能够长生不老的不死甘露。他们把蛇王作为搅拌绳,随着不断搅动,吉祥天女、月神、海螺等物相继涌现,最终不死甘露出现。善恶两方针对甘露发生争斗,最终是天神一方获胜,重新确立了宇宙的秩序。 中间是因陀罗神坐镇▼ 
左侧拉绳子的是阿修罗▼ 
右侧是天神▼ 
天神队伍最后掌舵的是猴神哈奴曼。孙悟空的形象可能就源于这位猴神▼ 
随着两方的搅动,上方出现舞蹈的阿普沙拉女神▼ 
《俱卢之战》:描绘的是印度教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关键战争。 被乱箭射穿的毗湿摩是战争双方共同的祖父,他有一个神奇的能力“选择自己死亡的时间”。因此被万箭穿心后,他没有立即死去,而是躺在箭床上目睹战争结束▼ 
参战的猴子军团▼ 
此外还有好几面壁画,但是我看过就不大记得了… 
▲中间凹下去的是吴哥王朝的轿子。《真腊风土记》的车轿篇记录了这种轿子,“以大布一条厚折…如船蓬而更阔” 
▲纤细的人 光影不同 坐东朝西的格局,让小吴哥成为绝佳的日出观赏点。5点40分抵达入口,已经有很多人了。 
最佳机位在建筑前的水池边,左右各有一水池,可以拍到日出与倒影。(而我在最需要广角的时候带了长焦😇) 
水池边里里外外站了几层的人。 
也有人独自走去远处的晨光下。 
太阳完全升起后,团状的云映照团状的棕糖树。 
下午5点左右,光线柔和了些,水池边的景色则是这样的。 
庙宇内,也可以寻觅光的形状。 
穿着鲜艳僧袍的小孩好奇地望向窗外;无头的古老佛像,被一束光笼罩。 
陡梯和尖塔 登小吴哥第三层需要爬上一段陡峭的楼梯,是在原来的石梯外层架的梯子。可以看到,古老的石梯坡度更陡,并且没有扶手。(佛教节日时第三层不开放) 
下图是曾经的国王专用梯。比其他的石梯略缓一点,但还是很陡。 
大概恐高症在吴哥不能从政。在王朝漫长的历史中,不晓得有没有国王或官员祭祀时从高台上摔死…… 中央五塔里,四个角的塔可以近距离浏览全貌。中心塔太高了,走近反而看不到。 
周围一些小塔风化得厉害,颇显沧桑。 
登高俯瞰。 
发现一个头上长草的塔(不是) 
从西边引道走来时,道路两边各有一个藏经阁,是一处经典机位:柱子正好框柱尖塔。 
最后彩蛋“心声安葬在岩洞”:《花样年华》的结尾,梁朝伟将埋藏心底的秘密吐露在一个小洞里。那个洞就在小吴哥的第二层。 
12.班提色玛寺(4🌟)
和小吴哥同期,苏利耶跋摩二世时期修建。“色玛”是一个地方部族,这是为他们建造的寺庙。 庙的规模小,但建筑十分紧凑。回廊与塔庙离得很近,几乎可以跨步越过,就像是在神庙跑酷! 
13.崩密列(4🌟)
还是小吴哥同期,苏利耶跋摩二世修建。 
崩密列距离小吴哥50多公里,在当年是交通要道,建筑结构据说就是小吴哥的微缩版。不过,在现场感受到的绝非小吴哥的重复,而是风格迥异的一处原始遗迹。 
崩密列没有经过修复,保持着荒废几百年后被再发现的模样。 墙体大面积倾塌,废墟中偶见昔日的雕刻,被风化也被苔藓覆盖。 

树木和藤蔓吞噬了被人类遗弃的建筑,在断墙和石堆中间,大树生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明与自然,凝结的历史与永恒流动的时间,会有怎样的交融或碰撞?这个空间是一种答案的具象化。 
▲入口处的五头蛇神倒是保存完好 
▲一面基本完好的墙 
▲崩密列周围的雨林,藤蔓成精 14.塔普伦寺(5🌟)
1186年,阇耶跋摩七世建造。 
阇耶跋摩七世是继苏利亚拔摩二世之后又一位重要的国王。两人在位时间相隔约30年,这段时间是吴哥王朝的低谷期,甚至首都一度被占婆人攻占。阇耶跋摩七世领兵反击,光复吴哥。他继位时已经50多岁,任期内吴哥达到极盛。 宗教信仰方面,这位国王是一个转折点:从印度教改信大乘佛教。因此在他之前的寺庙都是印度教寺庙,而他修建的都是佛寺。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个“建寺王”,塔布隆寺以及下面的5处建筑都是他的手笔。 不过,在阇耶跋摩七世死后,印度教又重新占据了上风。所以他建造的佛教寺院,在后世也被印度教元素侵入。 具体到塔普伦寺,这是阇耶跋摩七世为纪念母亲而建造的佛寺,同时也作为僧院。 而今塔普伦寺的名片是“树包塔”,是《古墓丽影》的取景地。 
树庙共生的奇景,在崩密列、柏威夏寺也能看到,但属塔普伦寺的最令人震撼。并且这里离市区最近。 粗壮的发达的根系紧紧攀附在砂岩上,低矮墙上盘踞着笔直参天的木棉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样奇观的保持,有赖于印度团队的独到理念。吴哥窟是由多个国家共同参与维护,每个国家认领一两个寺庙,塔普伦寺就是被印度认领。不同于大多数寺庙的修复目标是恢复如初,印度对于塔普伦寺的保护理念是尊重树庙共生的原始状态,不清理建筑上长出的高大树木,只进行必要的最小干预。 塔布隆寺和崩密列的风格都属于原始派系,但两者也有区别。崩密列是纯原生态,完全没有经过维修;而塔普伦寺有印度团队持续20多年的维护,塌了的建筑逐步重建,有的地方还正在施工。所以整体感官上塔普伦寺更“干净”,少一些粗野。 
多放一些图~~ 
▲惊现剑龙!(实际大概是犀牛+装饰性叶子) 
▲端庄的蒂娃妲女神 
▲下排是跳舞的阿普沙拉;上排被挖空的地方,原本应该雕刻了佛像。在阇耶跋摩七世死后,印度教信仰卷土重来的同时,吴哥王朝开启了一场灭佛运动,寺院中的佛教元素被简单粗暴地挖掉。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这种信仰冲突留下的痕迹。 

▲坍塌了一半的回廊。墙面上也是佛像被挖凿后的遗留。 
▲但是塔门上的浮雕,感觉是修行的佛教徒? 
▲断头的神像,断裂的回廊 
▲碎裂的金翅大鹏鸟 
▲阴面的建筑上覆满了苔藓 
▲这两座小塔也呈绿色 15.圣剑寺(3🌟)
也是阇耶跋摩七世建造,为了纪念他的父亲,也作为国立佛学院。 
圣剑寺规模颇大,但我仅是跟着导游花一小时走完了浏览路线,看她给我们指出的“看点”,没有留时间闲逛,有点遗憾~ 
▲入口两侧的搅拌乳海,门前断头的武士,外墙上的金翅大鹏鸟 

▲抹茶小水潭。旁边的双层建筑是圣剑寺最独特的,全吴哥也是独一份,呈现地中海柱式风格。这个遥远的异域文化是怎样漂洋来到吴哥的呢 

▲“跳舞大厅”内,被跳舞的阿普沙拉环绕。女神上方是佛像被毁的残留的佛龛,这样的景象在塔普伦寺也看过。 

▲另一处信仰斗争的证据:上面雕刻的是修行中的印度教信徒,下面原本雕刻了佛教徒,但在灭佛运动中被破坏了。 
▲印度教元素:湿婆神的林迦 
▲蒂娃妲女神和其他浮雕装饰着建筑各处 看完建筑,看看人吧。去圣剑寺那天正巧是佛教节日,水池边有信众集会,地上放着他们带来的食物,大概会在仪式后分而食之。石狮子旁有信众献上的花。 
在跳舞大厅,一位僧人路过,看到有人拍照就站好让我们拍,站了十几秒后笑容灿烂地离开。橙色僧袍和古寺搭配太奇妙了!深灰色遗迹中唯一的亮色。 
16.巴戎寺(5🌟)
还是阇耶跋摩七世建造。巴戎寺代表着柬埔寨的另一张名片:吴哥的微笑。 
阇耶跋摩七世笃信佛教,他的寺庙不再是印度教式的须弥山结构和子弹状的塔,而是林立的四面佛。 巴戎寺内有49座四面佛塔。近200张巨大的佛面据说是参照国王的面容塑造,国王带着安详与慈悲的微笑朝向四方国土与臣民。 这么多的佛塔布局很紧凑,在寺庙外看是密密麻麻的一片,身处其中则像神庙探险,在回廊中随意穿梭,在无数的角度可以看到佛像的面容。 

据说,佛像的眼睛似睁似闭,十分微妙。我没看出来。又据说,如果日出时去巴戎寺,可以看到晨曦第一缕金光照耀在佛面上。我想日落也有同样的效果吧,结果日落时分下了雨… 
除了四面佛,外围的壁画是另一大看点,这是在吴哥壁画中第一次看到人民。小吴哥的壁画讲了很多很多神的故事,而在巴戎寺把人间放到了画面中心。 阇耶跋摩七世是一个理解人间疾苦的国王。他曾目睹国家险些覆灭,百姓流离,在与占婆军的数年激战中,想必也见了太多生死苦难。他将民众画进他的国寺,与他的面容一样穿越千年。 壁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录与占婆军队的水战。 
▲这是战船上的高棉军队 
▲这个造型是占婆军队 
▲这是吴哥王朝请的帮手:宋朝军队。小胡子是宋军的特征。 
▲激战当中,高棉军队潜到水底破坏了占婆的船只。 决战当然是吴哥的军队取得了胜利,占婆从此一蹶不振。除了战争场面,壁画中也描绘了很多平民日常。 
▲宋朝人除了出现在战场,还广泛出现在吴哥社会各方面。去经商的中国人很多,元代的《真腊风土记》对此多有记载。 
▲房子里是女子在分娩 
▲和猛兽搏斗的人 再放几张杂七杂八的图。 
▲蒂娃妲女神。虽然信仰转换了,但对女神像仍然在,真好。 
▲金翅大鹏鸟 
▲藏经阁 
▲信众在林迦前、在拐角处献上的香 
17.通王城南门(3🌟)
通王城是阇耶跋摩七世营建的首都。 占婆人一度摧毁了吴哥的首都,阇耶跋摩七世稳定政权后重建了都城。如今,其南门是游客前往巴戎寺、巴芳寺等许多景点的必经之路。 
最多的四面佛在巴戎寺,但游客看到的第一座四面佛一定是通王城南门。 

巨大的佛面下方是一排双手合十的僧人,再往下,是垂向地面的象鼻石柱。 城门前的长廊两侧是搅拌乳海的雕像。这个题材在很多吴哥寺庙前都能看到,但就数这里的搅拌乳海最完整了。 

18.斗象台/十二生肖塔/空中宫殿(2🌟)
通王城内巴戎寺和巴芳寺是必去的两个寺庙,附近的几个小景点也可以顺带一逛。 斗象台:走出巴芳寺没几步就会看到三根象鼻石柱,这里曾是国王的阅兵台。 
象台上曾经的木构建筑现已不存,只留下宽阔的台基。支撑象台的除了象鼻子,还有一排的金翅大鹏鸟。 
十二生肖塔:就在斗象台对面,一排小塔。 这个塔很有意思,《真腊风土记》记载“谓之天狱”。在吴哥王朝,民间诉讼无论大小都要上报国王,当难以定夺时,就会让诉讼双方分别进入小塔,并且由对家看守。有罪的人会先病倒,无罪的人自会安然无恙。 周达观说“盖其土地之灵有如此也”……只能说身体好很重要。 
空中宫殿:去的时候天色已晚,在暮色中瞄了一眼。 
不远处还有癞王台,外墙上布满人物高浮雕,没来得及去有点可惜~ 通王城内单论景色也很好看,特别是一场小雨滋润过后,绿意深沉。 
19.龙蟠水池(3🌟)

上篇已经写过了我的4天行程,本篇直接进入寺庙纯享。长文&多图预警! 本文按建造年代排列寺庙(不严谨的),而非浏览顺序。并附上个人喜好评分(主观的)。 1.神牛寺(3🌟)
9世纪时(879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这片地方又称罗洛斯遗址,是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所在,现存神牛寺、巴空寺和罗雷寺。早期建筑的用材和中后期有很大区别。早期主要用红砖,中后期用石料。 神牛寺是供奉湿婆神和王室先祖,共有两排六座砖塔。前面三个是供奉男性先祖,后面稍小的三个供奉女性先祖。 
中间原有一个林迦,象征着湿婆,现已不存。湿婆和毗湿奴、梵天共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在吴哥王朝以供奉湿婆的寺庙最多。 塔前的石牛也是湿婆信仰的体现,这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大概也是“神牛寺”名字的由来。 
砖塔外墙有灰泥的雕刻,已经历经了千年。 
塔旁边的这个建筑,据说是用于火化。吴哥王朝的王室贵族流行火葬。 
2.巴空寺(4🌟)
9世纪时(881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巴空寺是用于镇护国家的国寺,呈典型的“须弥山”结构:五层平台逐级缩小,中央高耸着一座尖塔。 在印度教中,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结构的寺庙还有多个,巴空寺是现存最早的。 
👇🏻寺前有两排林迦(林迦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是啥就意会吧) 
登上最高的高台,向下俯瞰,下方的道路笔直延伸。👇🏻 
3.巴肯寺&巴肯山(2🌟)
9世纪,耶输跋摩一世建造。这位国王将都城从罗洛斯迁至吴哥地区,揭开了吴哥王朝辉煌时代的序幕。 国王选择在巴肯山上建立国寺。巴肯山只有70米高,算是这片地区的制高点。巴肯寺也是须弥山结构,五层高台上竖立着许多小塔。 
现在,这里以日落观赏点而闻名,步行十几分钟即可登顶,五点多抵达时游客如织。可惜我去的那天云层太厚,没有看到落日。 中央塔上半部分已坍塌。墙上的雕刻的女神像虽有部分风化,但仍可见气韵。 
据说在山顶向西可以看见小吴哥,我当时没注意看😤 4.豆蔻寺(4🌟)
建于921年曷利沙跋摩一世时期,供奉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 豆蔻寺规模很小,五座红砖塔一字排开,一览无余。 
砖塔顶部均已损毁。下半部分是法国在1960年代进行了修复,法国人新补的砖块都标记了CA,走近才能看到。 
豆蔻寺虽小,塔内壁上的浮雕却是独一份的精美。 中央那座塔的三面均有壁画,刻画的都是毗湿奴神。 
▲正面:八个手臂的毗湿奴,周围全是他的信众 
▲左面(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 
▲右面(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骑在金翅大鹏鸟上 最北侧的塔两面有壁画,中央站立的均是毗湿奴的老婆吉祥天女。 
5.贡开金字塔(4🌟)
928–942年阇耶跋摩四世营建。 
阇耶跋摩四世是政变夺位,上位后抛弃了旧都吴哥,在100多公里外的贡开地区建造新都。他经营贡开20年,建造了许多寺庙,然而他的下一任就又迁都回了吴哥。 贡开作为都城的时代很短暂,但遗留至今的寺庙仍有30余座,其中最独特的当属贡开金字塔。2023年时贡开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贡开金字塔需要包车前往,门票15美金,当场现金购买。 进入后,先是一片寺庙遗址。寺庙大多保持着倾塌的模样,高大笔直的树木耸立在寺庙中央或石碓之上。可以想象在几百年的时间中,它们缓慢生长的根系,实现了“撬动”这样一个有爆发力的动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像一个小人,可能要成仙了 
▲像生姜的根系 一座砖塔正在维修。4点左右经过时正在施工,5点半返程时工人就已经下班了。 
金字塔是突然映入眼帘的。 这个7层的建筑,和玛雅金字塔有着相似的外观。正面有石阶梯,一千多年前国王与高官就是从这里登塔祭拜吧。现在这个台阶已封闭,游客要从侧面新建的木梯爬上。 
登上160层楼梯,金字塔顶视野开阔,无边无际的树林。 
附近有一座供奉林迦的寺庙,据说是最大的林迦。闻名过去看了眼,嗯…确实很大。 
6.东梅奔寺(3🌟)
10世纪中叶(953年)由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 东梅奔寺建造在东巴莱的湖心岛上。东巴莱是60年前耶输跋摩一世国王建造的大型贮水池,强大的水利工程使水稻可以一年两熟,足够的粮食产能为吴哥不断兴建大型寺庙提供了基础。 如今,东巴莱早已干涸成陆地,车子可以开到寺院门前。曾经要乘船才能到访这里,人们怀着崇敬的心,看须弥山式的高耸寺院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印度教中,神山须弥山正是被圣水环绕。 东梅奔寺有三层高台,用石头搭建。上面立五座砖塔,四角和中央各一座,中央塔供奉湿婆。 
这里的石像是一个看点。每层高台的四角都有石象或石狮,寺前也有石狮,器宇轩昂。 
▲蓝天白云有多好看,当场就有多晒 
▲它们都面朝外,所以拍的是侧面照 7.比粒寺(3🌟)
同样是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年代比东梅奔寺晚几年,在961至968年之间,这也是这位国王治下和平富庶的时期。 
比粒寺的位置距离东梅奔寺很近,形制也基本一样,三层高台+五座砖塔。 
比粒寺最特别的点在于,这里是国王和贵族火葬的场所,又称“变身塔”。 
▲左侧建筑就是火葬的场所,左右各一座 
▲石台高且陡 
▲砖塔外侧高度风化的女神像 8.女王宫(5🌟)
10世后期(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和阇耶跋摩五世在位时期)的帝师耶输里乌拉哈修建。虽然不是王室修建,但浮雕的精致程度冠绝吴哥。 
“女王宫”是近代法国人给起的名字。 这个寺庙规模小巧,建筑使用红砂岩,通体泛着温柔的玫瑰色。外墙的浮雕细密繁复,每面墙都立着端庄优雅的蒂娃妲女神。最初发现这里的人们以为是为女性所建。其实这里与女王没一点关系,是高官建造的主祀湿婆的印度教神庙。 1923年,一位22岁的法国青年来到女王宫,为美丽的浮雕所倾倒,竟敲下来几块女神像想带走。幸好被当局截获,他也因此获罪。35年后,这个偷盗吴哥文物未遂的青年成了法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他叫安德烈·马尔罗。 这个荒诞的轶事,让女王宫被世人瞩目,蒂娃妲女神像有了“东方蒙娜丽莎”的称誉。 
走近女王宫第一道门时,我就被门楣的浮雕美到了。 门楣呈三角形,中央是骑着三头象的因陀罗神(这是因陀罗的辨认标志)。周围是滚滚浪花。印度教创世神话认为宇宙的混沌状态是海,浪花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女王宫几乎所有门楣上不留空隙,被繁复的涌动的浪花填满。 
穿过这道门是一条长长的引道,两旁立林迦。走在引道上就可以一览女王宫全貌,只有几座小塔和藏经阁。
正门的浮雕更是精致。端坐在两个象鼻中间的是毗湿奴的妻子,下面是金翅大鹏鸟,周围仍是充盈着浪花。 
再走进,就看到三座塔一字排开,中央塔的门楣上是跳舞的湿婆。湿婆跳的是毁灭之舞,亦是生命之舞,象征着印度教生与死的哲学。 
最后面(西面)的一块浮雕很有意思,描绘的是《罗摩衍那》的故事。这本书和《摩柯婆罗多》是印度教最重要的两部史诗。 《罗摩衍那》的主角是猴神哈奴曼,主线是他帮助罗摩战胜魔王,寻回妻子。为什么猴神要帮罗摩呢?因为在早先,罗摩曾帮助猴王取得王位。 这幅浮雕描绘的就是这个故事起源的桥段。中央是猴王兄弟在打架,右侧拉弓的人就是罗摩,他正从旁襄助。左下角的两只猴子很好玩,倒地抱在一起,两脸惊恐。 
塔前的门神也很有特色。有人像,还有猴子、狮子、鸟神,都是跪坐的姿态。这样的“动物开大会”,在我所见的吴哥寺庙里没有第二例。 
正巧一只壁虎爬到猴子脸上,猴子的表情好像一下生动起来。 
最后放一些女王宫美图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9.巴芳寺(4🌟)
11世纪中期(约1060)乌达雅地耶跋摩二世建造。 
从如今的吴哥遗迹格局来看,巴芳寺位于通王城中心区域。通王城是建寺100多年后(12世纪末)阇耶跋摩七世在前代都城基础上建造的新首都,囊括了巴芳寺这个前人修建的国寺。 又在通王城建成的100年后,1295年,元代人周达观出使吴哥,到访了通王城。他在《真腊风土记》中记录道,金塔和国王寝宫之间,有“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郁然”。根据通王城内建筑方位,“金塔”应该是巴戎寺,“铜塔”就是巴芳寺了。此时距离巴芳寺初建已过去200多年,这座寺庙仍然高耸雄伟,一定是得到了历代国王的尊崇与维护。 参观巴芳寺,一般是巴戎寺的下一站,走几百米就会看到门楼的遗址。 
从门楼到寺庙有着长长的引道,足有200米长。 
导游教我们,可以到支撑引道的石柱之间拍照,确实是一个好打卡点。 
巴芳寺有三层高台,台面依次缩小,呈金字塔状,象征着须弥山。寺中供奉的主神是湿婆神。 

每层高台都可以爬上,楼梯很陡……体感比小吴哥要陡。 
高台上有小塔和回廊。 
登高可以俯瞰来时的路。 
最高层的中央塔没有完全修复,只能脑补一下了。 
巴芳寺初建时吴哥王朝崇信印度教,后来改信佛教。在巴芳寺能看到一尊后建的巨大的卧佛。但我没有看到,遗憾😢 还值得一提的是,巴芳寺是我见到猴子最多的寺庙。 
10.柏威夏寺(5🌟)
柏威夏寺最早可追溯到9世纪,直至12世纪初才竣工,历经多代国王的修建。 
柏威夏寺在暹粒以北200多公里,属于柏威夏省,位于柬泰边境线。不过,在当年吴哥王朝的强盛期,这里并非帝国的边疆,而是属于腹地。这座规模宏大的寺庙,是帝国的控制和影响力的见证。 近代以来,柬埔寨和泰国都宣称对该寺拥有主权。1962年,联合国国际审判法院将柏威夏寺判为柬埔寨所有;2008年,柬埔寨将柏威夏寺申遗成功。尽管如此,围绕这个地方,两国还是起过好几次冲突。这算是西方殖民与民族国家独立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的一个坑。 
从暹粒出发到柏威夏寺,需要三四个小时车程。有些路段路况不太好,颠簸起来都会有失重感。 私家车只能开到售票处,门票10美金现场购买,然后还需要换乘景区的皮卡或者摩托上山。我选择的皮卡,25美金一辆,可以坐多人。这段路很陡……我默默庆幸没有选自己开摩托。 柏威夏寺建在扁担山上,海拔500多米。靠柬埔寨一侧的山势陡峭,可以说寺庙高立在悬崖之上,俯瞰平原;而靠近泰国那一侧山势较缓,不过现在已经不能从泰国方面进入这里了。 
这个寺庙最显著的特点是依山而建。吴哥一带的大型寺庙都是建在平地,并且主体建筑布置紧凑,比如小吴哥、圣剑寺。而柏威夏寺从第一道门到最后的殿堂,足有800多米长,呈现狭长的格局。寺庙建筑分为几部分,中间由长长的沿山向上的引道连接,一路走上去,仿佛参拜天空圣殿。 参观是从七头蛇神娜迦开始的。 
柏威夏寺也是主要供奉湿婆神,所以道路两旁都是林迦。 
单体建筑的风格和其他寺庙比较类似。 
门楣上也有着刻画印度教神话的浮雕,我看到保存最完好的是这一块。 
说一些特别的吧~入口处矗立着柬埔寨和联合国国旗,暗示着此处复杂的政治关系。 
路上看到一个“长草”的小塔。从塔的门洞往里望,就能看到植物用根系征服石头的实录。 

这里的建筑没有全部完成修缮,到处是倾塌的石块,加之人少,很有意境。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部分建筑,除了回廊和前门,主体建筑全部坍塌,石块堆积成山。美丽的蓝天白云映照着废墟。我转了一圈,看到乱石之中不起眼处,有信众刚敬上的香。 


走到最后,有一处平台可以望远,下面的平原一望无际。 
这个是柬埔寨方向。据说某个方向看过去就是泰国了,我没有特意去找,但联通已经发来提醒“您已抵达泰国”。 最后再放一些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1.小吴哥(5🌟)
1113-1150年,苏利耶跋摩二世建造。 
时间进程终于来到了这位雄主。他对内统一政治,对外开疆拓土,还大兴土木(接下来的两个寺庙也是这位国王建的)。或许可以类比汉武气象? 小吴哥在通王城南边不远,是吴哥保存最完好、最宏伟的庙宇。都说柬埔寨的国宝是吴哥窟,狭义来讲就专指苏利耶跋摩二世修建的小吴哥。寺庙分三层,中央有五座尖塔,中心和四角各一座,从正面看就是三塔——这成为了柬埔寨国旗上的图案。 
小吴哥是唯一坐东朝西的吴哥寺庙,其他都是朝东。可能的原因是,国王想将这里作为自己死后的陵寝,西方象征着死亡与通往彼岸。不过,这位国王最终是战死沙场,没有归葬。 参观小吴哥要先穿过400多米长的引道和宽阔的护城河,入口处有一尊八臂的毗湿奴像。毗湿奴是小吴哥供奉的主神。 
建筑最外层的回廊绘满了印度教神话的浮雕。穿过浮雕长廊,就见到五座子弹形状的尖塔矗立在高台之上。还有婀娜的女神像,变幻的光影……总之看点很多。 蒂娃妲女神 女神浮雕是吴哥遗迹中我最爱的元素,其中以小吴哥为最。 据说女神像分两种,端庄站立的是蒂娃妲,翩然起舞的是阿普沙拉。而小吴哥的女神像兼具典雅与柔美。在回廊的墙上或立柱或是塔身,在转身或抬眼间,随时可能看到她们。 
▲一人独美 
▲开心露齿笑的两姐妹~裙子雕出了薄如蝉翼的纱裙质感,尤其是右边,裙子的纹样和花边清晰逼真。 
▲还是两姐妹,勾肩搭背 
▲三姐妹,姿态各异 
▲四姐妹,左边俩牵手,右边俩搂腰 
▲一群姐妹开Party 女神们各个头饰夸张得华丽,上身赤裸,穿半身穿薄裙,手持鲜花或其他小物件。有的地方单独出现,有的三两成群。结伴的女神更生动,她们亲昵地挽着手或搭着肩,身体呈现曼妙舒展的姿态。 据说工匠是以当时出入宫廷的女性为摹本,刻画的这些女神像,因此很有世俗气息,仿佛置身于一场宫廷盛宴。 神话浮雕 看壁画需要有些印度教的知识储备,最好请讲解。不然只能像我一样,努力地对照的展板寻找亮点。 长幅壁画《搅拌乳海》描绘的是印度教创世神话。 乳海代表宇宙最初时的混沌。天神(善)和阿修罗(恶)达成临时合作一起搅乳海,以获得能够长生不老的不死甘露。他们把蛇王作为搅拌绳,随着不断搅动,吉祥天女、月神、海螺等物相继涌现,最终不死甘露出现。善恶两方针对甘露发生争斗,最终是天神一方获胜,重新确立了宇宙的秩序。 中间是因陀罗神坐镇▼ 
左侧拉绳子的是阿修罗▼ 
右侧是天神▼ 
天神队伍最后掌舵的是猴神哈奴曼。孙悟空的形象可能就源于这位猴神▼ 
随着两方的搅动,上方出现舞蹈的阿普沙拉女神▼ 
《俱卢之战》:描绘的是印度教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关键战争。 被乱箭射穿的毗湿摩是战争双方共同的祖父,他有一个神奇的能力“选择自己死亡的时间”。因此被万箭穿心后,他没有立即死去,而是躺在箭床上目睹战争结束▼ 
参战的猴子军团▼ 
此外还有好几面壁画,但是我看过就不大记得了… 
▲中间凹下去的是吴哥王朝的轿子。《真腊风土记》的车轿篇记录了这种轿子,“以大布一条厚折…如船蓬而更阔” 
▲纤细的人 光影不同 坐东朝西的格局,让小吴哥成为绝佳的日出观赏点。5点40分抵达入口,已经有很多人了。 
最佳机位在建筑前的水池边,左右各有一水池,可以拍到日出与倒影。(而我在最需要广角的时候带了长焦😇) 
水池边里里外外站了几层的人。 
也有人独自走去远处的晨光下。 
太阳完全升起后,团状的云映照团状的棕糖树。 
下午5点左右,光线柔和了些,水池边的景色则是这样的。 
庙宇内,也可以寻觅光的形状。 
穿着鲜艳僧袍的小孩好奇地望向窗外;无头的古老佛像,被一束光笼罩。 
陡梯和尖塔 登小吴哥第三层需要爬上一段陡峭的楼梯,是在原来的石梯外层架的梯子。可以看到,古老的石梯坡度更陡,并且没有扶手。(佛教节日时第三层不开放) 
下图是曾经的国王专用梯。比其他的石梯略缓一点,但还是很陡。 
大概恐高症在吴哥不能从政。在王朝漫长的历史中,不晓得有没有国王或官员祭祀时从高台上摔死…… 中央五塔里,四个角的塔可以近距离浏览全貌。中心塔太高了,走近反而看不到。 
周围一些小塔风化得厉害,颇显沧桑。 
登高俯瞰。 
发现一个头上长草的塔(不是) 
从西边引道走来时,道路两边各有一个藏经阁,是一处经典机位:柱子正好框柱尖塔。 
最后彩蛋“心声安葬在岩洞”:《花样年华》的结尾,梁朝伟将埋藏心底的秘密吐露在一个小洞里。那个洞就在小吴哥的第二层。 
12.班提色玛寺(4🌟)
和小吴哥同期,苏利耶跋摩二世时期修建。“色玛”是一个地方部族,这是为他们建造的寺庙。 庙的规模小,但建筑十分紧凑。回廊与塔庙离得很近,几乎可以跨步越过,就像是在神庙跑酷! 
13.崩密列(4🌟)
还是小吴哥同期,苏利耶跋摩二世修建。 
崩密列距离小吴哥50多公里,在当年是交通要道,建筑结构据说就是小吴哥的微缩版。不过,在现场感受到的绝非小吴哥的重复,而是风格迥异的一处原始遗迹。 
崩密列没有经过修复,保持着荒废几百年后被再发现的模样。 墙体大面积倾塌,废墟中偶见昔日的雕刻,被风化也被苔藓覆盖。 

树木和藤蔓吞噬了被人类遗弃的建筑,在断墙和石堆中间,大树生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明与自然,凝结的历史与永恒流动的时间,会有怎样的交融或碰撞?这个空间是一种答案的具象化。 
▲入口处的五头蛇神倒是保存完好 
▲一面基本完好的墙 
▲崩密列周围的雨林,藤蔓成精 14.塔普伦寺(5🌟)
1186年,阇耶跋摩七世建造。 
阇耶跋摩七世是继苏利亚拔摩二世之后又一位重要的国王。两人在位时间相隔约30年,这段时间是吴哥王朝的低谷期,甚至首都一度被占婆人攻占。阇耶跋摩七世领兵反击,光复吴哥。他继位时已经50多岁,任期内吴哥达到极盛。 宗教信仰方面,这位国王是一个转折点:从印度教改信大乘佛教。因此在他之前的寺庙都是印度教寺庙,而他修建的都是佛寺。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个“建寺王”,塔布隆寺以及下面的5处建筑都是他的手笔。 不过,在阇耶跋摩七世死后,印度教又重新占据了上风。所以他建造的佛教寺院,在后世也被印度教元素侵入。 具体到塔普伦寺,这是阇耶跋摩七世为纪念母亲而建造的佛寺,同时也作为僧院。 而今塔普伦寺的名片是“树包塔”,是《古墓丽影》的取景地。 
树庙共生的奇景,在崩密列、柏威夏寺也能看到,但属塔普伦寺的最令人震撼。并且这里离市区最近。 粗壮的发达的根系紧紧攀附在砂岩上,低矮墙上盘踞着笔直参天的木棉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样奇观的保持,有赖于印度团队的独到理念。吴哥窟是由多个国家共同参与维护,每个国家认领一两个寺庙,塔普伦寺就是被印度认领。不同于大多数寺庙的修复目标是恢复如初,印度对于塔普伦寺的保护理念是尊重树庙共生的原始状态,不清理建筑上长出的高大树木,只进行必要的最小干预。 塔布隆寺和崩密列的风格都属于原始派系,但两者也有区别。崩密列是纯原生态,完全没有经过维修;而塔普伦寺有印度团队持续20多年的维护,塌了的建筑逐步重建,有的地方还正在施工。所以整体感官上塔普伦寺更“干净”,少一些粗野。 
多放一些图~~ 
▲惊现剑龙!(实际大概是犀牛+装饰性叶子) 
▲端庄的蒂娃妲女神 
▲下排是跳舞的阿普沙拉;上排被挖空的地方,原本应该雕刻了佛像。在阇耶跋摩七世死后,印度教信仰卷土重来的同时,吴哥王朝开启了一场灭佛运动,寺院中的佛教元素被简单粗暴地挖掉。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这种信仰冲突留下的痕迹。 

▲坍塌了一半的回廊。墙面上也是佛像被挖凿后的遗留。 
▲但是塔门上的浮雕,感觉是修行的佛教徒? 
▲断头的神像,断裂的回廊 
▲碎裂的金翅大鹏鸟 
▲阴面的建筑上覆满了苔藓 
▲这两座小塔也呈绿色 15.圣剑寺(3🌟)
也是阇耶跋摩七世建造,为了纪念他的父亲,也作为国立佛学院。 
圣剑寺规模颇大,但我仅是跟着导游花一小时走完了浏览路线,看她给我们指出的“看点”,没有留时间闲逛,有点遗憾~ 
▲入口两侧的搅拌乳海,门前断头的武士,外墙上的金翅大鹏鸟 

▲抹茶小水潭。旁边的双层建筑是圣剑寺最独特的,全吴哥也是独一份,呈现地中海柱式风格。这个遥远的异域文化是怎样漂洋来到吴哥的呢 

▲“跳舞大厅”内,被跳舞的阿普沙拉环绕。女神上方是佛像被毁的残留的佛龛,这样的景象在塔普伦寺也看过。 

▲另一处信仰斗争的证据:上面雕刻的是修行中的印度教信徒,下面原本雕刻了佛教徒,但在灭佛运动中被破坏了。 
▲印度教元素:湿婆神的林迦 
▲蒂娃妲女神和其他浮雕装饰着建筑各处 看完建筑,看看人吧。去圣剑寺那天正巧是佛教节日,水池边有信众集会,地上放着他们带来的食物,大概会在仪式后分而食之。石狮子旁有信众献上的花。 
在跳舞大厅,一位僧人路过,看到有人拍照就站好让我们拍,站了十几秒后笑容灿烂地离开。橙色僧袍和古寺搭配太奇妙了!深灰色遗迹中唯一的亮色。 
16.巴戎寺(5🌟)
还是阇耶跋摩七世建造。巴戎寺代表着柬埔寨的另一张名片:吴哥的微笑。 
阇耶跋摩七世笃信佛教,他的寺庙不再是印度教式的须弥山结构和子弹状的塔,而是林立的四面佛。 巴戎寺内有49座四面佛塔。近200张巨大的佛面据说是参照国王的面容塑造,国王带着安详与慈悲的微笑朝向四方国土与臣民。 这么多的佛塔布局很紧凑,在寺庙外看是密密麻麻的一片,身处其中则像神庙探险,在回廊中随意穿梭,在无数的角度可以看到佛像的面容。 

据说,佛像的眼睛似睁似闭,十分微妙。我没看出来。又据说,如果日出时去巴戎寺,可以看到晨曦第一缕金光照耀在佛面上。我想日落也有同样的效果吧,结果日落时分下了雨… 
除了四面佛,外围的壁画是另一大看点,这是在吴哥壁画中第一次看到人民。小吴哥的壁画讲了很多很多神的故事,而在巴戎寺把人间放到了画面中心。 阇耶跋摩七世是一个理解人间疾苦的国王。他曾目睹国家险些覆灭,百姓流离,在与占婆军的数年激战中,想必也见了太多生死苦难。他将民众画进他的国寺,与他的面容一样穿越千年。 壁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录与占婆军队的水战。 
▲这是战船上的高棉军队 
▲这个造型是占婆军队 
▲这是吴哥王朝请的帮手:宋朝军队。小胡子是宋军的特征。 
▲激战当中,高棉军队潜到水底破坏了占婆的船只。 决战当然是吴哥的军队取得了胜利,占婆从此一蹶不振。除了战争场面,壁画中也描绘了很多平民日常。 
▲宋朝人除了出现在战场,还广泛出现在吴哥社会各方面。去经商的中国人很多,元代的《真腊风土记》对此多有记载。 
▲房子里是女子在分娩 
▲和猛兽搏斗的人 再放几张杂七杂八的图。 
▲蒂娃妲女神。虽然信仰转换了,但对女神像仍然在,真好。 
▲金翅大鹏鸟 
▲藏经阁 
▲信众在林迦前、在拐角处献上的香 
17.通王城南门(3🌟)
通王城是阇耶跋摩七世营建的首都。 占婆人一度摧毁了吴哥的首都,阇耶跋摩七世稳定政权后重建了都城。如今,其南门是游客前往巴戎寺、巴芳寺等许多景点的必经之路。 
最多的四面佛在巴戎寺,但游客看到的第一座四面佛一定是通王城南门。 

巨大的佛面下方是一排双手合十的僧人,再往下,是垂向地面的象鼻石柱。 城门前的长廊两侧是搅拌乳海的雕像。这个题材在很多吴哥寺庙前都能看到,但就数这里的搅拌乳海最完整了。 

18.斗象台/十二生肖塔/空中宫殿(2🌟)

上篇已经写过了我的4天行程,本篇直接进入寺庙纯享。长文&多图预警! 本文按建造年代排列寺庙(不严谨的),而非浏览顺序。并附上个人喜好评分(主观的)。 1.神牛寺(3🌟)
9世纪时(879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这片地方又称罗洛斯遗址,是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所在,现存神牛寺、巴空寺和罗雷寺。早期建筑的用材和中后期有很大区别。早期主要用红砖,中后期用石料。 神牛寺是供奉湿婆神和王室先祖,共有两排六座砖塔。前面三个是供奉男性先祖,后面稍小的三个供奉女性先祖。 
中间原有一个林迦,象征着湿婆,现已不存。湿婆和毗湿奴、梵天共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在吴哥王朝以供奉湿婆的寺庙最多。 塔前的石牛也是湿婆信仰的体现,这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大概也是“神牛寺”名字的由来。 
砖塔外墙有灰泥的雕刻,已经历经了千年。 
塔旁边的这个建筑,据说是用于火化。吴哥王朝的王室贵族流行火葬。 
2.巴空寺(4🌟)
9世纪时(881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巴空寺是用于镇护国家的国寺,呈典型的“须弥山”结构:五层平台逐级缩小,中央高耸着一座尖塔。 在印度教中,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结构的寺庙还有多个,巴空寺是现存最早的。 
👇🏻寺前有两排林迦(林迦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是啥就意会吧) 
登上最高的高台,向下俯瞰,下方的道路笔直延伸。👇🏻 
3.巴肯寺&巴肯山(2🌟)
9世纪,耶输跋摩一世建造。这位国王将都城从罗洛斯迁至吴哥地区,揭开了吴哥王朝辉煌时代的序幕。 国王选择在巴肯山上建立国寺。巴肯山只有70米高,算是这片地区的制高点。巴肯寺也是须弥山结构,五层高台上竖立着许多小塔。 
现在,这里以日落观赏点而闻名,步行十几分钟即可登顶,五点多抵达时游客如织。可惜我去的那天云层太厚,没有看到落日。 中央塔上半部分已坍塌。墙上的雕刻的女神像虽有部分风化,但仍可见气韵。 
据说在山顶向西可以看见小吴哥,我当时没注意看😤 4.豆蔻寺(4🌟)
建于921年曷利沙跋摩一世时期,供奉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 豆蔻寺规模很小,五座红砖塔一字排开,一览无余。 
砖塔顶部均已损毁。下半部分是法国在1960年代进行了修复,法国人新补的砖块都标记了CA,走近才能看到。 
豆蔻寺虽小,塔内壁上的浮雕却是独一份的精美。 中央那座塔的三面均有壁画,刻画的都是毗湿奴神。 
▲正面:八个手臂的毗湿奴,周围全是他的信众 
▲左面(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 
▲右面(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骑在金翅大鹏鸟上 最北侧的塔两面有壁画,中央站立的均是毗湿奴的老婆吉祥天女。 
5.贡开金字塔(4🌟)
928–942年阇耶跋摩四世营建。 
阇耶跋摩四世是政变夺位,上位后抛弃了旧都吴哥,在100多公里外的贡开地区建造新都。他经营贡开20年,建造了许多寺庙,然而他的下一任就又迁都回了吴哥。 贡开作为都城的时代很短暂,但遗留至今的寺庙仍有30余座,其中最独特的当属贡开金字塔。2023年时贡开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贡开金字塔需要包车前往,门票15美金,当场现金购买。 进入后,先是一片寺庙遗址。寺庙大多保持着倾塌的模样,高大笔直的树木耸立在寺庙中央或石碓之上。可以想象在几百年的时间中,它们缓慢生长的根系,实现了“撬动”这样一个有爆发力的动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像一个小人,可能要成仙了 
▲像生姜的根系 一座砖塔正在维修。4点左右经过时正在施工,5点半返程时工人就已经下班了。 
金字塔是突然映入眼帘的。 这个7层的建筑,和玛雅金字塔有着相似的外观。正面有石阶梯,一千多年前国王与高官就是从这里登塔祭拜吧。现在这个台阶已封闭,游客要从侧面新建的木梯爬上。 
登上160层楼梯,金字塔顶视野开阔,无边无际的树林。 
附近有一座供奉林迦的寺庙,据说是最大的林迦。闻名过去看了眼,嗯…确实很大。 
6.东梅奔寺(3🌟)
10世纪中叶(953年)由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 东梅奔寺建造在东巴莱的湖心岛上。东巴莱是60年前耶输跋摩一世国王建造的大型贮水池,强大的水利工程使水稻可以一年两熟,足够的粮食产能为吴哥不断兴建大型寺庙提供了基础。 如今,东巴莱早已干涸成陆地,车子可以开到寺院门前。曾经要乘船才能到访这里,人们怀着崇敬的心,看须弥山式的高耸寺院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印度教中,神山须弥山正是被圣水环绕。 东梅奔寺有三层高台,用石头搭建。上面立五座砖塔,四角和中央各一座,中央塔供奉湿婆。 
这里的石像是一个看点。每层高台的四角都有石象或石狮,寺前也有石狮,器宇轩昂。 
▲蓝天白云有多好看,当场就有多晒 
▲它们都面朝外,所以拍的是侧面照 7.比粒寺(3🌟)
同样是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年代比东梅奔寺晚几年,在961至968年之间,这也是这位国王治下和平富庶的时期。 
比粒寺的位置距离东梅奔寺很近,形制也基本一样,三层高台+五座砖塔。 
比粒寺最特别的点在于,这里是国王和贵族火葬的场所,又称“变身塔”。 
▲左侧建筑就是火葬的场所,左右各一座 
▲石台高且陡 
▲砖塔外侧高度风化的女神像 8.女王宫(5🌟)
10世后期(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和阇耶跋摩五世在位时期)的帝师耶输里乌拉哈修建。虽然不是王室修建,但浮雕的精致程度冠绝吴哥。 
“女王宫”是近代法国人给起的名字。 这个寺庙规模小巧,建筑使用红砂岩,通体泛着温柔的玫瑰色。外墙的浮雕细密繁复,每面墙都立着端庄优雅的蒂娃妲女神。最初发现这里的人们以为是为女性所建。其实这里与女王没一点关系,是高官建造的主祀湿婆的印度教神庙。 1923年,一位22岁的法国青年来到女王宫,为美丽的浮雕所倾倒,竟敲下来几块女神像想带走。幸好被当局截获,他也因此获罪。35年后,这个偷盗吴哥文物未遂的青年成了法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他叫安德烈·马尔罗。 这个荒诞的轶事,让女王宫被世人瞩目,蒂娃妲女神像有了“东方蒙娜丽莎”的称誉。 
走近女王宫第一道门时,我就被门楣的浮雕美到了。 门楣呈三角形,中央是骑着三头象的因陀罗神(这是因陀罗的辨认标志)。周围是滚滚浪花。印度教创世神话认为宇宙的混沌状态是海,浪花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女王宫几乎所有门楣上不留空隙,被繁复的涌动的浪花填满。 
穿过这道门是一条长长的引道,两旁立林迦。走在引道上就可以一览女王宫全貌,只有几座小塔和藏经阁。
正门的浮雕更是精致。端坐在两个象鼻中间的是毗湿奴的妻子,下面是金翅大鹏鸟,周围仍是充盈着浪花。 
再走进,就看到三座塔一字排开,中央塔的门楣上是跳舞的湿婆。湿婆跳的是毁灭之舞,亦是生命之舞,象征着印度教生与死的哲学。 
最后面(西面)的一块浮雕很有意思,描绘的是《罗摩衍那》的故事。这本书和《摩柯婆罗多》是印度教最重要的两部史诗。 《罗摩衍那》的主角是猴神哈奴曼,主线是他帮助罗摩战胜魔王,寻回妻子。为什么猴神要帮罗摩呢?因为在早先,罗摩曾帮助猴王取得王位。 这幅浮雕描绘的就是这个故事起源的桥段。中央是猴王兄弟在打架,右侧拉弓的人就是罗摩,他正从旁襄助。左下角的两只猴子很好玩,倒地抱在一起,两脸惊恐。 
塔前的门神也很有特色。有人像,还有猴子、狮子、鸟神,都是跪坐的姿态。这样的“动物开大会”,在我所见的吴哥寺庙里没有第二例。 
正巧一只壁虎爬到猴子脸上,猴子的表情好像一下生动起来。 
最后放一些女王宫美图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9.巴芳寺(4🌟)
11世纪中期(约1060)乌达雅地耶跋摩二世建造。 
从如今的吴哥遗迹格局来看,巴芳寺位于通王城中心区域。通王城是建寺100多年后(12世纪末)阇耶跋摩七世在前代都城基础上建造的新首都,囊括了巴芳寺这个前人修建的国寺。 又在通王城建成的100年后,1295年,元代人周达观出使吴哥,到访了通王城。他在《真腊风土记》中记录道,金塔和国王寝宫之间,有“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郁然”。根据通王城内建筑方位,“金塔”应该是巴戎寺,“铜塔”就是巴芳寺了。此时距离巴芳寺初建已过去200多年,这座寺庙仍然高耸雄伟,一定是得到了历代国王的尊崇与维护。 参观巴芳寺,一般是巴戎寺的下一站,走几百米就会看到门楼的遗址。 
从门楼到寺庙有着长长的引道,足有200米长。 
导游教我们,可以到支撑引道的石柱之间拍照,确实是一个好打卡点。 
巴芳寺有三层高台,台面依次缩小,呈金字塔状,象征着须弥山。寺中供奉的主神是湿婆神。 

每层高台都可以爬上,楼梯很陡……体感比小吴哥要陡。 
高台上有小塔和回廊。 
登高可以俯瞰来时的路。 
最高层的中央塔没有完全修复,只能脑补一下了。 
巴芳寺初建时吴哥王朝崇信印度教,后来改信佛教。在巴芳寺能看到一尊后建的巨大的卧佛。但我没有看到,遗憾😢 还值得一提的是,巴芳寺是我见到猴子最多的寺庙。 
10.柏威夏寺(5🌟)
柏威夏寺最早可追溯到9世纪,直至12世纪初才竣工,历经多代国王的修建。 
柏威夏寺在暹粒以北200多公里,属于柏威夏省,位于柬泰边境线。不过,在当年吴哥王朝的强盛期,这里并非帝国的边疆,而是属于腹地。这座规模宏大的寺庙,是帝国的控制和影响力的见证。 近代以来,柬埔寨和泰国都宣称对该寺拥有主权。1962年,联合国国际审判法院将柏威夏寺判为柬埔寨所有;2008年,柬埔寨将柏威夏寺申遗成功。尽管如此,围绕这个地方,两国还是起过好几次冲突。这算是西方殖民与民族国家独立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的一个坑。 
从暹粒出发到柏威夏寺,需要三四个小时车程。有些路段路况不太好,颠簸起来都会有失重感。 私家车只能开到售票处,门票10美金现场购买,然后还需要换乘景区的皮卡或者摩托上山。我选择的皮卡,25美金一辆,可以坐多人。这段路很陡……我默默庆幸没有选自己开摩托。 柏威夏寺建在扁担山上,海拔500多米。靠柬埔寨一侧的山势陡峭,可以说寺庙高立在悬崖之上,俯瞰平原;而靠近泰国那一侧山势较缓,不过现在已经不能从泰国方面进入这里了。 
这个寺庙最显著的特点是依山而建。吴哥一带的大型寺庙都是建在平地,并且主体建筑布置紧凑,比如小吴哥、圣剑寺。而柏威夏寺从第一道门到最后的殿堂,足有800多米长,呈现狭长的格局。寺庙建筑分为几部分,中间由长长的沿山向上的引道连接,一路走上去,仿佛参拜天空圣殿。 参观是从七头蛇神娜迦开始的。 
柏威夏寺也是主要供奉湿婆神,所以道路两旁都是林迦。 
单体建筑的风格和其他寺庙比较类似。 
门楣上也有着刻画印度教神话的浮雕,我看到保存最完好的是这一块。 
说一些特别的吧~入口处矗立着柬埔寨和联合国国旗,暗示着此处复杂的政治关系。 
路上看到一个“长草”的小塔。从塔的门洞往里望,就能看到植物用根系征服石头的实录。 

这里的建筑没有全部完成修缮,到处是倾塌的石块,加之人少,很有意境。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部分建筑,除了回廊和前门,主体建筑全部坍塌,石块堆积成山。美丽的蓝天白云映照着废墟。我转了一圈,看到乱石之中不起眼处,有信众刚敬上的香。 


走到最后,有一处平台可以望远,下面的平原一望无际。 
这个是柬埔寨方向。据说某个方向看过去就是泰国了,我没有特意去找,但联通已经发来提醒“您已抵达泰国”。 最后再放一些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1.小吴哥(5🌟)
1113-1150年,苏利耶跋摩二世建造。 
时间进程终于来到了这位雄主。他对内统一政治,对外开疆拓土,还大兴土木(接下来的两个寺庙也是这位国王建的)。或许可以类比汉武气象? 小吴哥在通王城南边不远,是吴哥保存最完好、最宏伟的庙宇。都说柬埔寨的国宝是吴哥窟,狭义来讲就专指苏利耶跋摩二世修建的小吴哥。寺庙分三层,中央有五座尖塔,中心和四角各一座,从正面看就是三塔——这成为了柬埔寨国旗上的图案。 
小吴哥是唯一坐东朝西的吴哥寺庙,其他都是朝东。可能的原因是,国王想将这里作为自己死后的陵寝,西方象征着死亡与通往彼岸。不过,这位国王最终是战死沙场,没有归葬。 参观小吴哥要先穿过400多米长的引道和宽阔的护城河,入口处有一尊八臂的毗湿奴像。毗湿奴是小吴哥供奉的主神。 
建筑最外层的回廊绘满了印度教神话的浮雕。穿过浮雕长廊,就见到五座子弹形状的尖塔矗立在高台之上。还有婀娜的女神像,变幻的光影……总之看点很多。 蒂娃妲女神 女神浮雕是吴哥遗迹中我最爱的元素,其中以小吴哥为最。 据说女神像分两种,端庄站立的是蒂娃妲,翩然起舞的是阿普沙拉。而小吴哥的女神像兼具典雅与柔美。在回廊的墙上或立柱或是塔身,在转身或抬眼间,随时可能看到她们。 
▲一人独美 
▲开心露齿笑的两姐妹~裙子雕出了薄如蝉翼的纱裙质感,尤其是右边,裙子的纹样和花边清晰逼真。 
▲还是两姐妹,勾肩搭背 
▲三姐妹,姿态各异 
▲四姐妹,左边俩牵手,右边俩搂腰 
▲一群姐妹开Party 女神们各个头饰夸张得华丽,上身赤裸,穿半身穿薄裙,手持鲜花或其他小物件。有的地方单独出现,有的三两成群。结伴的女神更生动,她们亲昵地挽着手或搭着肩,身体呈现曼妙舒展的姿态。 据说工匠是以当时出入宫廷的女性为摹本,刻画的这些女神像,因此很有世俗气息,仿佛置身于一场宫廷盛宴。 神话浮雕 看壁画需要有些印度教的知识储备,最好请讲解。不然只能像我一样,努力地对照的展板寻找亮点。 长幅壁画《搅拌乳海》描绘的是印度教创世神话。 乳海代表宇宙最初时的混沌。天神(善)和阿修罗(恶)达成临时合作一起搅乳海,以获得能够长生不老的不死甘露。他们把蛇王作为搅拌绳,随着不断搅动,吉祥天女、月神、海螺等物相继涌现,最终不死甘露出现。善恶两方针对甘露发生争斗,最终是天神一方获胜,重新确立了宇宙的秩序。 中间是因陀罗神坐镇▼ 
左侧拉绳子的是阿修罗▼ 
右侧是天神▼ 
天神队伍最后掌舵的是猴神哈奴曼。孙悟空的形象可能就源于这位猴神▼ 
随着两方的搅动,上方出现舞蹈的阿普沙拉女神▼ 
《俱卢之战》:描绘的是印度教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关键战争。 被乱箭射穿的毗湿摩是战争双方共同的祖父,他有一个神奇的能力“选择自己死亡的时间”。因此被万箭穿心后,他没有立即死去,而是躺在箭床上目睹战争结束▼ 
参战的猴子军团▼ 
此外还有好几面壁画,但是我看过就不大记得了… 
▲中间凹下去的是吴哥王朝的轿子。《真腊风土记》的车轿篇记录了这种轿子,“以大布一条厚折…如船蓬而更阔” 
▲纤细的人 光影不同 坐东朝西的格局,让小吴哥成为绝佳的日出观赏点。5点40分抵达入口,已经有很多人了。 
最佳机位在建筑前的水池边,左右各有一水池,可以拍到日出与倒影。(而我在最需要广角的时候带了长焦😇) 
水池边里里外外站了几层的人。 
也有人独自走去远处的晨光下。 
太阳完全升起后,团状的云映照团状的棕糖树。 
下午5点左右,光线柔和了些,水池边的景色则是这样的。 
庙宇内,也可以寻觅光的形状。 
穿着鲜艳僧袍的小孩好奇地望向窗外;无头的古老佛像,被一束光笼罩。 
陡梯和尖塔 登小吴哥第三层需要爬上一段陡峭的楼梯,是在原来的石梯外层架的梯子。可以看到,古老的石梯坡度更陡,并且没有扶手。(佛教节日时第三层不开放) 
下图是曾经的国王专用梯。比其他的石梯略缓一点,但还是很陡。 
大概恐高症在吴哥不能从政。在王朝漫长的历史中,不晓得有没有国王或官员祭祀时从高台上摔死…… 中央五塔里,四个角的塔可以近距离浏览全貌。中心塔太高了,走近反而看不到。 
周围一些小塔风化得厉害,颇显沧桑。 
登高俯瞰。 
发现一个头上长草的塔(不是) 
从西边引道走来时,道路两边各有一个藏经阁,是一处经典机位:柱子正好框柱尖塔。 
最后彩蛋“心声安葬在岩洞”:《花样年华》的结尾,梁朝伟将埋藏心底的秘密吐露在一个小洞里。那个洞就在小吴哥的第二层。 
12.班提色玛寺(4🌟)
和小吴哥同期,苏利耶跋摩二世时期修建。“色玛”是一个地方部族,这是为他们建造的寺庙。 庙的规模小,但建筑十分紧凑。回廊与塔庙离得很近,几乎可以跨步越过,就像是在神庙跑酷! 
13.崩密列(4🌟)
还是小吴哥同期,苏利耶跋摩二世修建。 
崩密列距离小吴哥50多公里,在当年是交通要道,建筑结构据说就是小吴哥的微缩版。不过,在现场感受到的绝非小吴哥的重复,而是风格迥异的一处原始遗迹。 
崩密列没有经过修复,保持着荒废几百年后被再发现的模样。 墙体大面积倾塌,废墟中偶见昔日的雕刻,被风化也被苔藓覆盖。 

树木和藤蔓吞噬了被人类遗弃的建筑,在断墙和石堆中间,大树生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明与自然,凝结的历史与永恒流动的时间,会有怎样的交融或碰撞?这个空间是一种答案的具象化。 
▲入口处的五头蛇神倒是保存完好 
▲一面基本完好的墙 
▲崩密列周围的雨林,藤蔓成精 14.塔普伦寺(5🌟)
1186年,阇耶跋摩七世建造。 
阇耶跋摩七世是继苏利亚拔摩二世之后又一位重要的国王。两人在位时间相隔约30年,这段时间是吴哥王朝的低谷期,甚至首都一度被占婆人攻占。阇耶跋摩七世领兵反击,光复吴哥。他继位时已经50多岁,任期内吴哥达到极盛。 宗教信仰方面,这位国王是一个转折点:从印度教改信大乘佛教。因此在他之前的寺庙都是印度教寺庙,而他修建的都是佛寺。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个“建寺王”,塔布隆寺以及下面的5处建筑都是他的手笔。 不过,在阇耶跋摩七世死后,印度教又重新占据了上风。所以他建造的佛教寺院,在后世也被印度教元素侵入。 具体到塔普伦寺,这是阇耶跋摩七世为纪念母亲而建造的佛寺,同时也作为僧院。 而今塔普伦寺的名片是“树包塔”,是《古墓丽影》的取景地。 
树庙共生的奇景,在崩密列、柏威夏寺也能看到,但属塔普伦寺的最令人震撼。并且这里离市区最近。 粗壮的发达的根系紧紧攀附在砂岩上,低矮墙上盘踞着笔直参天的木棉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样奇观的保持,有赖于印度团队的独到理念。吴哥窟是由多个国家共同参与维护,每个国家认领一两个寺庙,塔普伦寺就是被印度认领。不同于大多数寺庙的修复目标是恢复如初,印度对于塔普伦寺的保护理念是尊重树庙共生的原始状态,不清理建筑上长出的高大树木,只进行必要的最小干预。 塔布隆寺和崩密列的风格都属于原始派系,但两者也有区别。崩密列是纯原生态,完全没有经过维修;而塔普伦寺有印度团队持续20多年的维护,塌了的建筑逐步重建,有的地方还正在施工。所以整体感官上塔普伦寺更“干净”,少一些粗野。 
多放一些图~~ 
▲惊现剑龙!(实际大概是犀牛+装饰性叶子) 
▲端庄的蒂娃妲女神 
▲下排是跳舞的阿普沙拉;上排被挖空的地方,原本应该雕刻了佛像。在阇耶跋摩七世死后,印度教信仰卷土重来的同时,吴哥王朝开启了一场灭佛运动,寺院中的佛教元素被简单粗暴地挖掉。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这种信仰冲突留下的痕迹。 

▲坍塌了一半的回廊。墙面上也是佛像被挖凿后的遗留。 
▲但是塔门上的浮雕,感觉是修行的佛教徒? 
▲断头的神像,断裂的回廊 
▲碎裂的金翅大鹏鸟 
▲阴面的建筑上覆满了苔藓 
▲这两座小塔也呈绿色 15.圣剑寺(3🌟)
也是阇耶跋摩七世建造,为了纪念他的父亲,也作为国立佛学院。 
圣剑寺规模颇大,但我仅是跟着导游花一小时走完了浏览路线,看她给我们指出的“看点”,没有留时间闲逛,有点遗憾~ 
▲入口两侧的搅拌乳海,门前断头的武士,外墙上的金翅大鹏鸟 

▲抹茶小水潭。旁边的双层建筑是圣剑寺最独特的,全吴哥也是独一份,呈现地中海柱式风格。这个遥远的异域文化是怎样漂洋来到吴哥的呢 

▲“跳舞大厅”内,被跳舞的阿普沙拉环绕。女神上方是佛像被毁的残留的佛龛,这样的景象在塔普伦寺也看过。 

▲另一处信仰斗争的证据:上面雕刻的是修行中的印度教信徒,下面原本雕刻了佛教徒,但在灭佛运动中被破坏了。 
▲印度教元素:湿婆神的林迦 
▲蒂娃妲女神和其他浮雕装饰着建筑各处 看完建筑,看看人吧。去圣剑寺那天正巧是佛教节日,水池边有信众集会,地上放着他们带来的食物,大概会在仪式后分而食之。石狮子旁有信众献上的花。 
在跳舞大厅,一位僧人路过,看到有人拍照就站好让我们拍,站了十几秒后笑容灿烂地离开。橙色僧袍和古寺搭配太奇妙了!深灰色遗迹中唯一的亮色。 
16.巴戎寺(5🌟)
还是阇耶跋摩七世建造。巴戎寺代表着柬埔寨的另一张名片:吴哥的微笑。 
阇耶跋摩七世笃信佛教,他的寺庙不再是印度教式的须弥山结构和子弹状的塔,而是林立的四面佛。 巴戎寺内有49座四面佛塔。近200张巨大的佛面据说是参照国王的面容塑造,国王带着安详与慈悲的微笑朝向四方国土与臣民。 这么多的佛塔布局很紧凑,在寺庙外看是密密麻麻的一片,身处其中则像神庙探险,在回廊中随意穿梭,在无数的角度可以看到佛像的面容。 

据说,佛像的眼睛似睁似闭,十分微妙。我没看出来。又据说,如果日出时去巴戎寺,可以看到晨曦第一缕金光照耀在佛面上。我想日落也有同样的效果吧,结果日落时分下了雨… 
除了四面佛,外围的壁画是另一大看点,这是在吴哥壁画中第一次看到人民。小吴哥的壁画讲了很多很多神的故事,而在巴戎寺把人间放到了画面中心。 阇耶跋摩七世是一个理解人间疾苦的国王。他曾目睹国家险些覆灭,百姓流离,在与占婆军的数年激战中,想必也见了太多生死苦难。他将民众画进他的国寺,与他的面容一样穿越千年。 壁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录与占婆军队的水战。 
▲这是战船上的高棉军队 
▲这个造型是占婆军队 
▲这是吴哥王朝请的帮手:宋朝军队。小胡子是宋军的特征。 
▲激战当中,高棉军队潜到水底破坏了占婆的船只。 决战当然是吴哥的军队取得了胜利,占婆从此一蹶不振。除了战争场面,壁画中也描绘了很多平民日常。 
▲宋朝人除了出现在战场,还广泛出现在吴哥社会各方面。去经商的中国人很多,元代的《真腊风土记》对此多有记载。 
▲房子里是女子在分娩 
▲和猛兽搏斗的人 再放几张杂七杂八的图。 
▲蒂娃妲女神。虽然信仰转换了,但对女神像仍然在,真好。 
▲金翅大鹏鸟 
▲藏经阁 
▲信众在林迦前、在拐角处献上的香 
17.通王城南门(3🌟)

上篇已经写过了我的4天行程,本篇直接进入寺庙纯享。长文&多图预警! 本文按建造年代排列寺庙(不严谨的),而非浏览顺序。并附上个人喜好评分(主观的)。 1.神牛寺(3🌟)
9世纪时(879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这片地方又称罗洛斯遗址,是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所在,现存神牛寺、巴空寺和罗雷寺。早期建筑的用材和中后期有很大区别。早期主要用红砖,中后期用石料。 神牛寺是供奉湿婆神和王室先祖,共有两排六座砖塔。前面三个是供奉男性先祖,后面稍小的三个供奉女性先祖。 
中间原有一个林迦,象征着湿婆,现已不存。湿婆和毗湿奴、梵天共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在吴哥王朝以供奉湿婆的寺庙最多。 塔前的石牛也是湿婆信仰的体现,这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大概也是“神牛寺”名字的由来。 
砖塔外墙有灰泥的雕刻,已经历经了千年。 
塔旁边的这个建筑,据说是用于火化。吴哥王朝的王室贵族流行火葬。 
2.巴空寺(4🌟)
9世纪时(881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巴空寺是用于镇护国家的国寺,呈典型的“须弥山”结构:五层平台逐级缩小,中央高耸着一座尖塔。 在印度教中,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结构的寺庙还有多个,巴空寺是现存最早的。 
👇🏻寺前有两排林迦(林迦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是啥就意会吧) 
登上最高的高台,向下俯瞰,下方的道路笔直延伸。👇🏻 
3.巴肯寺&巴肯山(2🌟)
9世纪,耶输跋摩一世建造。这位国王将都城从罗洛斯迁至吴哥地区,揭开了吴哥王朝辉煌时代的序幕。 国王选择在巴肯山上建立国寺。巴肯山只有70米高,算是这片地区的制高点。巴肯寺也是须弥山结构,五层高台上竖立着许多小塔。 
现在,这里以日落观赏点而闻名,步行十几分钟即可登顶,五点多抵达时游客如织。可惜我去的那天云层太厚,没有看到落日。 中央塔上半部分已坍塌。墙上的雕刻的女神像虽有部分风化,但仍可见气韵。 
据说在山顶向西可以看见小吴哥,我当时没注意看😤 4.豆蔻寺(4🌟)
建于921年曷利沙跋摩一世时期,供奉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 豆蔻寺规模很小,五座红砖塔一字排开,一览无余。 
砖塔顶部均已损毁。下半部分是法国在1960年代进行了修复,法国人新补的砖块都标记了CA,走近才能看到。 
豆蔻寺虽小,塔内壁上的浮雕却是独一份的精美。 中央那座塔的三面均有壁画,刻画的都是毗湿奴神。 
▲正面:八个手臂的毗湿奴,周围全是他的信众 
▲左面(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 
▲右面(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骑在金翅大鹏鸟上 最北侧的塔两面有壁画,中央站立的均是毗湿奴的老婆吉祥天女。 
5.贡开金字塔(4🌟)
928–942年阇耶跋摩四世营建。 
阇耶跋摩四世是政变夺位,上位后抛弃了旧都吴哥,在100多公里外的贡开地区建造新都。他经营贡开20年,建造了许多寺庙,然而他的下一任就又迁都回了吴哥。 贡开作为都城的时代很短暂,但遗留至今的寺庙仍有30余座,其中最独特的当属贡开金字塔。2023年时贡开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贡开金字塔需要包车前往,门票15美金,当场现金购买。 进入后,先是一片寺庙遗址。寺庙大多保持着倾塌的模样,高大笔直的树木耸立在寺庙中央或石碓之上。可以想象在几百年的时间中,它们缓慢生长的根系,实现了“撬动”这样一个有爆发力的动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像一个小人,可能要成仙了 
▲像生姜的根系 一座砖塔正在维修。4点左右经过时正在施工,5点半返程时工人就已经下班了。 
金字塔是突然映入眼帘的。 这个7层的建筑,和玛雅金字塔有着相似的外观。正面有石阶梯,一千多年前国王与高官就是从这里登塔祭拜吧。现在这个台阶已封闭,游客要从侧面新建的木梯爬上。 
登上160层楼梯,金字塔顶视野开阔,无边无际的树林。 
附近有一座供奉林迦的寺庙,据说是最大的林迦。闻名过去看了眼,嗯…确实很大。 
6.东梅奔寺(3🌟)
10世纪中叶(953年)由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 东梅奔寺建造在东巴莱的湖心岛上。东巴莱是60年前耶输跋摩一世国王建造的大型贮水池,强大的水利工程使水稻可以一年两熟,足够的粮食产能为吴哥不断兴建大型寺庙提供了基础。 如今,东巴莱早已干涸成陆地,车子可以开到寺院门前。曾经要乘船才能到访这里,人们怀着崇敬的心,看须弥山式的高耸寺院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印度教中,神山须弥山正是被圣水环绕。 东梅奔寺有三层高台,用石头搭建。上面立五座砖塔,四角和中央各一座,中央塔供奉湿婆。 
这里的石像是一个看点。每层高台的四角都有石象或石狮,寺前也有石狮,器宇轩昂。 
▲蓝天白云有多好看,当场就有多晒 
▲它们都面朝外,所以拍的是侧面照 7.比粒寺(3🌟)
同样是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年代比东梅奔寺晚几年,在961至968年之间,这也是这位国王治下和平富庶的时期。 
比粒寺的位置距离东梅奔寺很近,形制也基本一样,三层高台+五座砖塔。 
比粒寺最特别的点在于,这里是国王和贵族火葬的场所,又称“变身塔”。 
▲左侧建筑就是火葬的场所,左右各一座 
▲石台高且陡 
▲砖塔外侧高度风化的女神像 8.女王宫(5🌟)
10世后期(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和阇耶跋摩五世在位时期)的帝师耶输里乌拉哈修建。虽然不是王室修建,但浮雕的精致程度冠绝吴哥。 
“女王宫”是近代法国人给起的名字。 这个寺庙规模小巧,建筑使用红砂岩,通体泛着温柔的玫瑰色。外墙的浮雕细密繁复,每面墙都立着端庄优雅的蒂娃妲女神。最初发现这里的人们以为是为女性所建。其实这里与女王没一点关系,是高官建造的主祀湿婆的印度教神庙。 1923年,一位22岁的法国青年来到女王宫,为美丽的浮雕所倾倒,竟敲下来几块女神像想带走。幸好被当局截获,他也因此获罪。35年后,这个偷盗吴哥文物未遂的青年成了法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他叫安德烈·马尔罗。 这个荒诞的轶事,让女王宫被世人瞩目,蒂娃妲女神像有了“东方蒙娜丽莎”的称誉。 
走近女王宫第一道门时,我就被门楣的浮雕美到了。 门楣呈三角形,中央是骑着三头象的因陀罗神(这是因陀罗的辨认标志)。周围是滚滚浪花。印度教创世神话认为宇宙的混沌状态是海,浪花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女王宫几乎所有门楣上不留空隙,被繁复的涌动的浪花填满。 
穿过这道门是一条长长的引道,两旁立林迦。走在引道上就可以一览女王宫全貌,只有几座小塔和藏经阁。
正门的浮雕更是精致。端坐在两个象鼻中间的是毗湿奴的妻子,下面是金翅大鹏鸟,周围仍是充盈着浪花。 
再走进,就看到三座塔一字排开,中央塔的门楣上是跳舞的湿婆。湿婆跳的是毁灭之舞,亦是生命之舞,象征着印度教生与死的哲学。 
最后面(西面)的一块浮雕很有意思,描绘的是《罗摩衍那》的故事。这本书和《摩柯婆罗多》是印度教最重要的两部史诗。 《罗摩衍那》的主角是猴神哈奴曼,主线是他帮助罗摩战胜魔王,寻回妻子。为什么猴神要帮罗摩呢?因为在早先,罗摩曾帮助猴王取得王位。 这幅浮雕描绘的就是这个故事起源的桥段。中央是猴王兄弟在打架,右侧拉弓的人就是罗摩,他正从旁襄助。左下角的两只猴子很好玩,倒地抱在一起,两脸惊恐。 
塔前的门神也很有特色。有人像,还有猴子、狮子、鸟神,都是跪坐的姿态。这样的“动物开大会”,在我所见的吴哥寺庙里没有第二例。 
正巧一只壁虎爬到猴子脸上,猴子的表情好像一下生动起来。 
最后放一些女王宫美图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9.巴芳寺(4🌟)
11世纪中期(约1060)乌达雅地耶跋摩二世建造。 
从如今的吴哥遗迹格局来看,巴芳寺位于通王城中心区域。通王城是建寺100多年后(12世纪末)阇耶跋摩七世在前代都城基础上建造的新首都,囊括了巴芳寺这个前人修建的国寺。 又在通王城建成的100年后,1295年,元代人周达观出使吴哥,到访了通王城。他在《真腊风土记》中记录道,金塔和国王寝宫之间,有“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郁然”。根据通王城内建筑方位,“金塔”应该是巴戎寺,“铜塔”就是巴芳寺了。此时距离巴芳寺初建已过去200多年,这座寺庙仍然高耸雄伟,一定是得到了历代国王的尊崇与维护。 参观巴芳寺,一般是巴戎寺的下一站,走几百米就会看到门楼的遗址。 
从门楼到寺庙有着长长的引道,足有200米长。 
导游教我们,可以到支撑引道的石柱之间拍照,确实是一个好打卡点。 
巴芳寺有三层高台,台面依次缩小,呈金字塔状,象征着须弥山。寺中供奉的主神是湿婆神。 

每层高台都可以爬上,楼梯很陡……体感比小吴哥要陡。 
高台上有小塔和回廊。 
登高可以俯瞰来时的路。 
最高层的中央塔没有完全修复,只能脑补一下了。 
巴芳寺初建时吴哥王朝崇信印度教,后来改信佛教。在巴芳寺能看到一尊后建的巨大的卧佛。但我没有看到,遗憾😢 还值得一提的是,巴芳寺是我见到猴子最多的寺庙。 
10.柏威夏寺(5🌟)
柏威夏寺最早可追溯到9世纪,直至12世纪初才竣工,历经多代国王的修建。 
柏威夏寺在暹粒以北200多公里,属于柏威夏省,位于柬泰边境线。不过,在当年吴哥王朝的强盛期,这里并非帝国的边疆,而是属于腹地。这座规模宏大的寺庙,是帝国的控制和影响力的见证。 近代以来,柬埔寨和泰国都宣称对该寺拥有主权。1962年,联合国国际审判法院将柏威夏寺判为柬埔寨所有;2008年,柬埔寨将柏威夏寺申遗成功。尽管如此,围绕这个地方,两国还是起过好几次冲突。这算是西方殖民与民族国家独立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的一个坑。 
从暹粒出发到柏威夏寺,需要三四个小时车程。有些路段路况不太好,颠簸起来都会有失重感。 私家车只能开到售票处,门票10美金现场购买,然后还需要换乘景区的皮卡或者摩托上山。我选择的皮卡,25美金一辆,可以坐多人。这段路很陡……我默默庆幸没有选自己开摩托。 柏威夏寺建在扁担山上,海拔500多米。靠柬埔寨一侧的山势陡峭,可以说寺庙高立在悬崖之上,俯瞰平原;而靠近泰国那一侧山势较缓,不过现在已经不能从泰国方面进入这里了。 
这个寺庙最显著的特点是依山而建。吴哥一带的大型寺庙都是建在平地,并且主体建筑布置紧凑,比如小吴哥、圣剑寺。而柏威夏寺从第一道门到最后的殿堂,足有800多米长,呈现狭长的格局。寺庙建筑分为几部分,中间由长长的沿山向上的引道连接,一路走上去,仿佛参拜天空圣殿。 参观是从七头蛇神娜迦开始的。 
柏威夏寺也是主要供奉湿婆神,所以道路两旁都是林迦。 
单体建筑的风格和其他寺庙比较类似。 
门楣上也有着刻画印度教神话的浮雕,我看到保存最完好的是这一块。 
说一些特别的吧~入口处矗立着柬埔寨和联合国国旗,暗示着此处复杂的政治关系。 
路上看到一个“长草”的小塔。从塔的门洞往里望,就能看到植物用根系征服石头的实录。 

这里的建筑没有全部完成修缮,到处是倾塌的石块,加之人少,很有意境。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部分建筑,除了回廊和前门,主体建筑全部坍塌,石块堆积成山。美丽的蓝天白云映照着废墟。我转了一圈,看到乱石之中不起眼处,有信众刚敬上的香。 


走到最后,有一处平台可以望远,下面的平原一望无际。 
这个是柬埔寨方向。据说某个方向看过去就是泰国了,我没有特意去找,但联通已经发来提醒“您已抵达泰国”。 最后再放一些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1.小吴哥(5🌟)
1113-1150年,苏利耶跋摩二世建造。 
时间进程终于来到了这位雄主。他对内统一政治,对外开疆拓土,还大兴土木(接下来的两个寺庙也是这位国王建的)。或许可以类比汉武气象? 小吴哥在通王城南边不远,是吴哥保存最完好、最宏伟的庙宇。都说柬埔寨的国宝是吴哥窟,狭义来讲就专指苏利耶跋摩二世修建的小吴哥。寺庙分三层,中央有五座尖塔,中心和四角各一座,从正面看就是三塔——这成为了柬埔寨国旗上的图案。 
小吴哥是唯一坐东朝西的吴哥寺庙,其他都是朝东。可能的原因是,国王想将这里作为自己死后的陵寝,西方象征着死亡与通往彼岸。不过,这位国王最终是战死沙场,没有归葬。 参观小吴哥要先穿过400多米长的引道和宽阔的护城河,入口处有一尊八臂的毗湿奴像。毗湿奴是小吴哥供奉的主神。 
建筑最外层的回廊绘满了印度教神话的浮雕。穿过浮雕长廊,就见到五座子弹形状的尖塔矗立在高台之上。还有婀娜的女神像,变幻的光影……总之看点很多。 蒂娃妲女神 女神浮雕是吴哥遗迹中我最爱的元素,其中以小吴哥为最。 据说女神像分两种,端庄站立的是蒂娃妲,翩然起舞的是阿普沙拉。而小吴哥的女神像兼具典雅与柔美。在回廊的墙上或立柱或是塔身,在转身或抬眼间,随时可能看到她们。 
▲一人独美 
▲开心露齿笑的两姐妹~裙子雕出了薄如蝉翼的纱裙质感,尤其是右边,裙子的纹样和花边清晰逼真。 
▲还是两姐妹,勾肩搭背 
▲三姐妹,姿态各异 
▲四姐妹,左边俩牵手,右边俩搂腰 
▲一群姐妹开Party 女神们各个头饰夸张得华丽,上身赤裸,穿半身穿薄裙,手持鲜花或其他小物件。有的地方单独出现,有的三两成群。结伴的女神更生动,她们亲昵地挽着手或搭着肩,身体呈现曼妙舒展的姿态。 据说工匠是以当时出入宫廷的女性为摹本,刻画的这些女神像,因此很有世俗气息,仿佛置身于一场宫廷盛宴。 神话浮雕 看壁画需要有些印度教的知识储备,最好请讲解。不然只能像我一样,努力地对照的展板寻找亮点。 长幅壁画《搅拌乳海》描绘的是印度教创世神话。 乳海代表宇宙最初时的混沌。天神(善)和阿修罗(恶)达成临时合作一起搅乳海,以获得能够长生不老的不死甘露。他们把蛇王作为搅拌绳,随着不断搅动,吉祥天女、月神、海螺等物相继涌现,最终不死甘露出现。善恶两方针对甘露发生争斗,最终是天神一方获胜,重新确立了宇宙的秩序。 中间是因陀罗神坐镇▼ 
左侧拉绳子的是阿修罗▼ 
右侧是天神▼ 
天神队伍最后掌舵的是猴神哈奴曼。孙悟空的形象可能就源于这位猴神▼ 
随着两方的搅动,上方出现舞蹈的阿普沙拉女神▼ 
《俱卢之战》:描绘的是印度教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关键战争。 被乱箭射穿的毗湿摩是战争双方共同的祖父,他有一个神奇的能力“选择自己死亡的时间”。因此被万箭穿心后,他没有立即死去,而是躺在箭床上目睹战争结束▼ 
参战的猴子军团▼ 
此外还有好几面壁画,但是我看过就不大记得了… 
▲中间凹下去的是吴哥王朝的轿子。《真腊风土记》的车轿篇记录了这种轿子,“以大布一条厚折…如船蓬而更阔” 
▲纤细的人 光影不同 坐东朝西的格局,让小吴哥成为绝佳的日出观赏点。5点40分抵达入口,已经有很多人了。 
最佳机位在建筑前的水池边,左右各有一水池,可以拍到日出与倒影。(而我在最需要广角的时候带了长焦😇) 
水池边里里外外站了几层的人。 
也有人独自走去远处的晨光下。 
太阳完全升起后,团状的云映照团状的棕糖树。 
下午5点左右,光线柔和了些,水池边的景色则是这样的。 
庙宇内,也可以寻觅光的形状。 
穿着鲜艳僧袍的小孩好奇地望向窗外;无头的古老佛像,被一束光笼罩。 
陡梯和尖塔 登小吴哥第三层需要爬上一段陡峭的楼梯,是在原来的石梯外层架的梯子。可以看到,古老的石梯坡度更陡,并且没有扶手。(佛教节日时第三层不开放) 
下图是曾经的国王专用梯。比其他的石梯略缓一点,但还是很陡。 
大概恐高症在吴哥不能从政。在王朝漫长的历史中,不晓得有没有国王或官员祭祀时从高台上摔死…… 中央五塔里,四个角的塔可以近距离浏览全貌。中心塔太高了,走近反而看不到。 
周围一些小塔风化得厉害,颇显沧桑。 
登高俯瞰。 
发现一个头上长草的塔(不是) 
从西边引道走来时,道路两边各有一个藏经阁,是一处经典机位:柱子正好框柱尖塔。 
最后彩蛋“心声安葬在岩洞”:《花样年华》的结尾,梁朝伟将埋藏心底的秘密吐露在一个小洞里。那个洞就在小吴哥的第二层。 
12.班提色玛寺(4🌟)
和小吴哥同期,苏利耶跋摩二世时期修建。“色玛”是一个地方部族,这是为他们建造的寺庙。 庙的规模小,但建筑十分紧凑。回廊与塔庙离得很近,几乎可以跨步越过,就像是在神庙跑酷! 
13.崩密列(4🌟)
还是小吴哥同期,苏利耶跋摩二世修建。 
崩密列距离小吴哥50多公里,在当年是交通要道,建筑结构据说就是小吴哥的微缩版。不过,在现场感受到的绝非小吴哥的重复,而是风格迥异的一处原始遗迹。 
崩密列没有经过修复,保持着荒废几百年后被再发现的模样。 墙体大面积倾塌,废墟中偶见昔日的雕刻,被风化也被苔藓覆盖。 

树木和藤蔓吞噬了被人类遗弃的建筑,在断墙和石堆中间,大树生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明与自然,凝结的历史与永恒流动的时间,会有怎样的交融或碰撞?这个空间是一种答案的具象化。 
▲入口处的五头蛇神倒是保存完好 
▲一面基本完好的墙 
▲崩密列周围的雨林,藤蔓成精 14.塔普伦寺(5🌟)
1186年,阇耶跋摩七世建造。 
阇耶跋摩七世是继苏利亚拔摩二世之后又一位重要的国王。两人在位时间相隔约30年,这段时间是吴哥王朝的低谷期,甚至首都一度被占婆人攻占。阇耶跋摩七世领兵反击,光复吴哥。他继位时已经50多岁,任期内吴哥达到极盛。 宗教信仰方面,这位国王是一个转折点:从印度教改信大乘佛教。因此在他之前的寺庙都是印度教寺庙,而他修建的都是佛寺。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个“建寺王”,塔布隆寺以及下面的5处建筑都是他的手笔。 不过,在阇耶跋摩七世死后,印度教又重新占据了上风。所以他建造的佛教寺院,在后世也被印度教元素侵入。 具体到塔普伦寺,这是阇耶跋摩七世为纪念母亲而建造的佛寺,同时也作为僧院。 而今塔普伦寺的名片是“树包塔”,是《古墓丽影》的取景地。 
树庙共生的奇景,在崩密列、柏威夏寺也能看到,但属塔普伦寺的最令人震撼。并且这里离市区最近。 粗壮的发达的根系紧紧攀附在砂岩上,低矮墙上盘踞着笔直参天的木棉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样奇观的保持,有赖于印度团队的独到理念。吴哥窟是由多个国家共同参与维护,每个国家认领一两个寺庙,塔普伦寺就是被印度认领。不同于大多数寺庙的修复目标是恢复如初,印度对于塔普伦寺的保护理念是尊重树庙共生的原始状态,不清理建筑上长出的高大树木,只进行必要的最小干预。 塔布隆寺和崩密列的风格都属于原始派系,但两者也有区别。崩密列是纯原生态,完全没有经过维修;而塔普伦寺有印度团队持续20多年的维护,塌了的建筑逐步重建,有的地方还正在施工。所以整体感官上塔普伦寺更“干净”,少一些粗野。 
多放一些图~~ 
▲惊现剑龙!(实际大概是犀牛+装饰性叶子) 
▲端庄的蒂娃妲女神 
▲下排是跳舞的阿普沙拉;上排被挖空的地方,原本应该雕刻了佛像。在阇耶跋摩七世死后,印度教信仰卷土重来的同时,吴哥王朝开启了一场灭佛运动,寺院中的佛教元素被简单粗暴地挖掉。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这种信仰冲突留下的痕迹。 

▲坍塌了一半的回廊。墙面上也是佛像被挖凿后的遗留。 
▲但是塔门上的浮雕,感觉是修行的佛教徒? 
▲断头的神像,断裂的回廊 
▲碎裂的金翅大鹏鸟 
▲阴面的建筑上覆满了苔藓 
▲这两座小塔也呈绿色 15.圣剑寺(3🌟)
也是阇耶跋摩七世建造,为了纪念他的父亲,也作为国立佛学院。 
圣剑寺规模颇大,但我仅是跟着导游花一小时走完了浏览路线,看她给我们指出的“看点”,没有留时间闲逛,有点遗憾~ 
▲入口两侧的搅拌乳海,门前断头的武士,外墙上的金翅大鹏鸟 

▲抹茶小水潭。旁边的双层建筑是圣剑寺最独特的,全吴哥也是独一份,呈现地中海柱式风格。这个遥远的异域文化是怎样漂洋来到吴哥的呢 

▲“跳舞大厅”内,被跳舞的阿普沙拉环绕。女神上方是佛像被毁的残留的佛龛,这样的景象在塔普伦寺也看过。 

▲另一处信仰斗争的证据:上面雕刻的是修行中的印度教信徒,下面原本雕刻了佛教徒,但在灭佛运动中被破坏了。 
▲印度教元素:湿婆神的林迦 
▲蒂娃妲女神和其他浮雕装饰着建筑各处 看完建筑,看看人吧。去圣剑寺那天正巧是佛教节日,水池边有信众集会,地上放着他们带来的食物,大概会在仪式后分而食之。石狮子旁有信众献上的花。 
在跳舞大厅,一位僧人路过,看到有人拍照就站好让我们拍,站了十几秒后笑容灿烂地离开。橙色僧袍和古寺搭配太奇妙了!深灰色遗迹中唯一的亮色。 
16.巴戎寺(5🌟)

上篇已经写过了我的4天行程,本篇直接进入寺庙纯享。长文&多图预警! 本文按建造年代排列寺庙(不严谨的),而非浏览顺序。并附上个人喜好评分(主观的)。 1.神牛寺(3🌟)
9世纪时(879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这片地方又称罗洛斯遗址,是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所在,现存神牛寺、巴空寺和罗雷寺。早期建筑的用材和中后期有很大区别。早期主要用红砖,中后期用石料。 神牛寺是供奉湿婆神和王室先祖,共有两排六座砖塔。前面三个是供奉男性先祖,后面稍小的三个供奉女性先祖。 
中间原有一个林迦,象征着湿婆,现已不存。湿婆和毗湿奴、梵天共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在吴哥王朝以供奉湿婆的寺庙最多。 塔前的石牛也是湿婆信仰的体现,这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大概也是“神牛寺”名字的由来。 
砖塔外墙有灰泥的雕刻,已经历经了千年。 
塔旁边的这个建筑,据说是用于火化。吴哥王朝的王室贵族流行火葬。 
2.巴空寺(4🌟)
9世纪时(881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巴空寺是用于镇护国家的国寺,呈典型的“须弥山”结构:五层平台逐级缩小,中央高耸着一座尖塔。 在印度教中,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结构的寺庙还有多个,巴空寺是现存最早的。 
👇🏻寺前有两排林迦(林迦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是啥就意会吧) 
登上最高的高台,向下俯瞰,下方的道路笔直延伸。👇🏻 
3.巴肯寺&巴肯山(2🌟)
9世纪,耶输跋摩一世建造。这位国王将都城从罗洛斯迁至吴哥地区,揭开了吴哥王朝辉煌时代的序幕。 国王选择在巴肯山上建立国寺。巴肯山只有70米高,算是这片地区的制高点。巴肯寺也是须弥山结构,五层高台上竖立着许多小塔。 
现在,这里以日落观赏点而闻名,步行十几分钟即可登顶,五点多抵达时游客如织。可惜我去的那天云层太厚,没有看到落日。 中央塔上半部分已坍塌。墙上的雕刻的女神像虽有部分风化,但仍可见气韵。 
据说在山顶向西可以看见小吴哥,我当时没注意看😤 4.豆蔻寺(4🌟)
建于921年曷利沙跋摩一世时期,供奉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 豆蔻寺规模很小,五座红砖塔一字排开,一览无余。 
砖塔顶部均已损毁。下半部分是法国在1960年代进行了修复,法国人新补的砖块都标记了CA,走近才能看到。 
豆蔻寺虽小,塔内壁上的浮雕却是独一份的精美。 中央那座塔的三面均有壁画,刻画的都是毗湿奴神。 
▲正面:八个手臂的毗湿奴,周围全是他的信众 
▲左面(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 
▲右面(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骑在金翅大鹏鸟上 最北侧的塔两面有壁画,中央站立的均是毗湿奴的老婆吉祥天女。 
5.贡开金字塔(4🌟)
928–942年阇耶跋摩四世营建。 
阇耶跋摩四世是政变夺位,上位后抛弃了旧都吴哥,在100多公里外的贡开地区建造新都。他经营贡开20年,建造了许多寺庙,然而他的下一任就又迁都回了吴哥。 贡开作为都城的时代很短暂,但遗留至今的寺庙仍有30余座,其中最独特的当属贡开金字塔。2023年时贡开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贡开金字塔需要包车前往,门票15美金,当场现金购买。 进入后,先是一片寺庙遗址。寺庙大多保持着倾塌的模样,高大笔直的树木耸立在寺庙中央或石碓之上。可以想象在几百年的时间中,它们缓慢生长的根系,实现了“撬动”这样一个有爆发力的动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像一个小人,可能要成仙了 
▲像生姜的根系 一座砖塔正在维修。4点左右经过时正在施工,5点半返程时工人就已经下班了。 
金字塔是突然映入眼帘的。 这个7层的建筑,和玛雅金字塔有着相似的外观。正面有石阶梯,一千多年前国王与高官就是从这里登塔祭拜吧。现在这个台阶已封闭,游客要从侧面新建的木梯爬上。 
登上160层楼梯,金字塔顶视野开阔,无边无际的树林。 
附近有一座供奉林迦的寺庙,据说是最大的林迦。闻名过去看了眼,嗯…确实很大。 
6.东梅奔寺(3🌟)
10世纪中叶(953年)由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 东梅奔寺建造在东巴莱的湖心岛上。东巴莱是60年前耶输跋摩一世国王建造的大型贮水池,强大的水利工程使水稻可以一年两熟,足够的粮食产能为吴哥不断兴建大型寺庙提供了基础。 如今,东巴莱早已干涸成陆地,车子可以开到寺院门前。曾经要乘船才能到访这里,人们怀着崇敬的心,看须弥山式的高耸寺院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印度教中,神山须弥山正是被圣水环绕。 东梅奔寺有三层高台,用石头搭建。上面立五座砖塔,四角和中央各一座,中央塔供奉湿婆。 
这里的石像是一个看点。每层高台的四角都有石象或石狮,寺前也有石狮,器宇轩昂。 
▲蓝天白云有多好看,当场就有多晒 
▲它们都面朝外,所以拍的是侧面照 7.比粒寺(3🌟)
同样是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年代比东梅奔寺晚几年,在961至968年之间,这也是这位国王治下和平富庶的时期。 
比粒寺的位置距离东梅奔寺很近,形制也基本一样,三层高台+五座砖塔。 
比粒寺最特别的点在于,这里是国王和贵族火葬的场所,又称“变身塔”。 
▲左侧建筑就是火葬的场所,左右各一座 
▲石台高且陡 
▲砖塔外侧高度风化的女神像 8.女王宫(5🌟)
10世后期(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和阇耶跋摩五世在位时期)的帝师耶输里乌拉哈修建。虽然不是王室修建,但浮雕的精致程度冠绝吴哥。 
“女王宫”是近代法国人给起的名字。 这个寺庙规模小巧,建筑使用红砂岩,通体泛着温柔的玫瑰色。外墙的浮雕细密繁复,每面墙都立着端庄优雅的蒂娃妲女神。最初发现这里的人们以为是为女性所建。其实这里与女王没一点关系,是高官建造的主祀湿婆的印度教神庙。 1923年,一位22岁的法国青年来到女王宫,为美丽的浮雕所倾倒,竟敲下来几块女神像想带走。幸好被当局截获,他也因此获罪。35年后,这个偷盗吴哥文物未遂的青年成了法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他叫安德烈·马尔罗。 这个荒诞的轶事,让女王宫被世人瞩目,蒂娃妲女神像有了“东方蒙娜丽莎”的称誉。 
走近女王宫第一道门时,我就被门楣的浮雕美到了。 门楣呈三角形,中央是骑着三头象的因陀罗神(这是因陀罗的辨认标志)。周围是滚滚浪花。印度教创世神话认为宇宙的混沌状态是海,浪花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女王宫几乎所有门楣上不留空隙,被繁复的涌动的浪花填满。 
穿过这道门是一条长长的引道,两旁立林迦。走在引道上就可以一览女王宫全貌,只有几座小塔和藏经阁。
正门的浮雕更是精致。端坐在两个象鼻中间的是毗湿奴的妻子,下面是金翅大鹏鸟,周围仍是充盈着浪花。 
再走进,就看到三座塔一字排开,中央塔的门楣上是跳舞的湿婆。湿婆跳的是毁灭之舞,亦是生命之舞,象征着印度教生与死的哲学。 
最后面(西面)的一块浮雕很有意思,描绘的是《罗摩衍那》的故事。这本书和《摩柯婆罗多》是印度教最重要的两部史诗。 《罗摩衍那》的主角是猴神哈奴曼,主线是他帮助罗摩战胜魔王,寻回妻子。为什么猴神要帮罗摩呢?因为在早先,罗摩曾帮助猴王取得王位。 这幅浮雕描绘的就是这个故事起源的桥段。中央是猴王兄弟在打架,右侧拉弓的人就是罗摩,他正从旁襄助。左下角的两只猴子很好玩,倒地抱在一起,两脸惊恐。 
塔前的门神也很有特色。有人像,还有猴子、狮子、鸟神,都是跪坐的姿态。这样的“动物开大会”,在我所见的吴哥寺庙里没有第二例。 
正巧一只壁虎爬到猴子脸上,猴子的表情好像一下生动起来。 
最后放一些女王宫美图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9.巴芳寺(4🌟)
11世纪中期(约1060)乌达雅地耶跋摩二世建造。 
从如今的吴哥遗迹格局来看,巴芳寺位于通王城中心区域。通王城是建寺100多年后(12世纪末)阇耶跋摩七世在前代都城基础上建造的新首都,囊括了巴芳寺这个前人修建的国寺。 又在通王城建成的100年后,1295年,元代人周达观出使吴哥,到访了通王城。他在《真腊风土记》中记录道,金塔和国王寝宫之间,有“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郁然”。根据通王城内建筑方位,“金塔”应该是巴戎寺,“铜塔”就是巴芳寺了。此时距离巴芳寺初建已过去200多年,这座寺庙仍然高耸雄伟,一定是得到了历代国王的尊崇与维护。 参观巴芳寺,一般是巴戎寺的下一站,走几百米就会看到门楼的遗址。 
从门楼到寺庙有着长长的引道,足有200米长。 
导游教我们,可以到支撑引道的石柱之间拍照,确实是一个好打卡点。 
巴芳寺有三层高台,台面依次缩小,呈金字塔状,象征着须弥山。寺中供奉的主神是湿婆神。 

每层高台都可以爬上,楼梯很陡……体感比小吴哥要陡。 
高台上有小塔和回廊。 
登高可以俯瞰来时的路。 
最高层的中央塔没有完全修复,只能脑补一下了。 
巴芳寺初建时吴哥王朝崇信印度教,后来改信佛教。在巴芳寺能看到一尊后建的巨大的卧佛。但我没有看到,遗憾😢 还值得一提的是,巴芳寺是我见到猴子最多的寺庙。 
10.柏威夏寺(5🌟)
柏威夏寺最早可追溯到9世纪,直至12世纪初才竣工,历经多代国王的修建。 
柏威夏寺在暹粒以北200多公里,属于柏威夏省,位于柬泰边境线。不过,在当年吴哥王朝的强盛期,这里并非帝国的边疆,而是属于腹地。这座规模宏大的寺庙,是帝国的控制和影响力的见证。 近代以来,柬埔寨和泰国都宣称对该寺拥有主权。1962年,联合国国际审判法院将柏威夏寺判为柬埔寨所有;2008年,柬埔寨将柏威夏寺申遗成功。尽管如此,围绕这个地方,两国还是起过好几次冲突。这算是西方殖民与民族国家独立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的一个坑。 
从暹粒出发到柏威夏寺,需要三四个小时车程。有些路段路况不太好,颠簸起来都会有失重感。 私家车只能开到售票处,门票10美金现场购买,然后还需要换乘景区的皮卡或者摩托上山。我选择的皮卡,25美金一辆,可以坐多人。这段路很陡……我默默庆幸没有选自己开摩托。 柏威夏寺建在扁担山上,海拔500多米。靠柬埔寨一侧的山势陡峭,可以说寺庙高立在悬崖之上,俯瞰平原;而靠近泰国那一侧山势较缓,不过现在已经不能从泰国方面进入这里了。 
这个寺庙最显著的特点是依山而建。吴哥一带的大型寺庙都是建在平地,并且主体建筑布置紧凑,比如小吴哥、圣剑寺。而柏威夏寺从第一道门到最后的殿堂,足有800多米长,呈现狭长的格局。寺庙建筑分为几部分,中间由长长的沿山向上的引道连接,一路走上去,仿佛参拜天空圣殿。 参观是从七头蛇神娜迦开始的。 
柏威夏寺也是主要供奉湿婆神,所以道路两旁都是林迦。 
单体建筑的风格和其他寺庙比较类似。 
门楣上也有着刻画印度教神话的浮雕,我看到保存最完好的是这一块。 
说一些特别的吧~入口处矗立着柬埔寨和联合国国旗,暗示着此处复杂的政治关系。 
路上看到一个“长草”的小塔。从塔的门洞往里望,就能看到植物用根系征服石头的实录。 

这里的建筑没有全部完成修缮,到处是倾塌的石块,加之人少,很有意境。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部分建筑,除了回廊和前门,主体建筑全部坍塌,石块堆积成山。美丽的蓝天白云映照着废墟。我转了一圈,看到乱石之中不起眼处,有信众刚敬上的香。 


走到最后,有一处平台可以望远,下面的平原一望无际。 
这个是柬埔寨方向。据说某个方向看过去就是泰国了,我没有特意去找,但联通已经发来提醒“您已抵达泰国”。 最后再放一些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1.小吴哥(5🌟)
1113-1150年,苏利耶跋摩二世建造。 
时间进程终于来到了这位雄主。他对内统一政治,对外开疆拓土,还大兴土木(接下来的两个寺庙也是这位国王建的)。或许可以类比汉武气象? 小吴哥在通王城南边不远,是吴哥保存最完好、最宏伟的庙宇。都说柬埔寨的国宝是吴哥窟,狭义来讲就专指苏利耶跋摩二世修建的小吴哥。寺庙分三层,中央有五座尖塔,中心和四角各一座,从正面看就是三塔——这成为了柬埔寨国旗上的图案。 
小吴哥是唯一坐东朝西的吴哥寺庙,其他都是朝东。可能的原因是,国王想将这里作为自己死后的陵寝,西方象征着死亡与通往彼岸。不过,这位国王最终是战死沙场,没有归葬。 参观小吴哥要先穿过400多米长的引道和宽阔的护城河,入口处有一尊八臂的毗湿奴像。毗湿奴是小吴哥供奉的主神。 
建筑最外层的回廊绘满了印度教神话的浮雕。穿过浮雕长廊,就见到五座子弹形状的尖塔矗立在高台之上。还有婀娜的女神像,变幻的光影……总之看点很多。 蒂娃妲女神 女神浮雕是吴哥遗迹中我最爱的元素,其中以小吴哥为最。 据说女神像分两种,端庄站立的是蒂娃妲,翩然起舞的是阿普沙拉。而小吴哥的女神像兼具典雅与柔美。在回廊的墙上或立柱或是塔身,在转身或抬眼间,随时可能看到她们。 
▲一人独美 
▲开心露齿笑的两姐妹~裙子雕出了薄如蝉翼的纱裙质感,尤其是右边,裙子的纹样和花边清晰逼真。 
▲还是两姐妹,勾肩搭背 
▲三姐妹,姿态各异 
▲四姐妹,左边俩牵手,右边俩搂腰 
▲一群姐妹开Party 女神们各个头饰夸张得华丽,上身赤裸,穿半身穿薄裙,手持鲜花或其他小物件。有的地方单独出现,有的三两成群。结伴的女神更生动,她们亲昵地挽着手或搭着肩,身体呈现曼妙舒展的姿态。 据说工匠是以当时出入宫廷的女性为摹本,刻画的这些女神像,因此很有世俗气息,仿佛置身于一场宫廷盛宴。 神话浮雕 看壁画需要有些印度教的知识储备,最好请讲解。不然只能像我一样,努力地对照的展板寻找亮点。 长幅壁画《搅拌乳海》描绘的是印度教创世神话。 乳海代表宇宙最初时的混沌。天神(善)和阿修罗(恶)达成临时合作一起搅乳海,以获得能够长生不老的不死甘露。他们把蛇王作为搅拌绳,随着不断搅动,吉祥天女、月神、海螺等物相继涌现,最终不死甘露出现。善恶两方针对甘露发生争斗,最终是天神一方获胜,重新确立了宇宙的秩序。 中间是因陀罗神坐镇▼ 
左侧拉绳子的是阿修罗▼ 
右侧是天神▼ 
天神队伍最后掌舵的是猴神哈奴曼。孙悟空的形象可能就源于这位猴神▼ 
随着两方的搅动,上方出现舞蹈的阿普沙拉女神▼ 
《俱卢之战》:描绘的是印度教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关键战争。 被乱箭射穿的毗湿摩是战争双方共同的祖父,他有一个神奇的能力“选择自己死亡的时间”。因此被万箭穿心后,他没有立即死去,而是躺在箭床上目睹战争结束▼ 
参战的猴子军团▼ 
此外还有好几面壁画,但是我看过就不大记得了… 
▲中间凹下去的是吴哥王朝的轿子。《真腊风土记》的车轿篇记录了这种轿子,“以大布一条厚折…如船蓬而更阔” 
▲纤细的人 光影不同 坐东朝西的格局,让小吴哥成为绝佳的日出观赏点。5点40分抵达入口,已经有很多人了。 
最佳机位在建筑前的水池边,左右各有一水池,可以拍到日出与倒影。(而我在最需要广角的时候带了长焦😇) 
水池边里里外外站了几层的人。 
也有人独自走去远处的晨光下。 
太阳完全升起后,团状的云映照团状的棕糖树。 
下午5点左右,光线柔和了些,水池边的景色则是这样的。 
庙宇内,也可以寻觅光的形状。 
穿着鲜艳僧袍的小孩好奇地望向窗外;无头的古老佛像,被一束光笼罩。 
陡梯和尖塔 登小吴哥第三层需要爬上一段陡峭的楼梯,是在原来的石梯外层架的梯子。可以看到,古老的石梯坡度更陡,并且没有扶手。(佛教节日时第三层不开放) 
下图是曾经的国王专用梯。比其他的石梯略缓一点,但还是很陡。 
大概恐高症在吴哥不能从政。在王朝漫长的历史中,不晓得有没有国王或官员祭祀时从高台上摔死…… 中央五塔里,四个角的塔可以近距离浏览全貌。中心塔太高了,走近反而看不到。 
周围一些小塔风化得厉害,颇显沧桑。 
登高俯瞰。 
发现一个头上长草的塔(不是) 
从西边引道走来时,道路两边各有一个藏经阁,是一处经典机位:柱子正好框柱尖塔。 
最后彩蛋“心声安葬在岩洞”:《花样年华》的结尾,梁朝伟将埋藏心底的秘密吐露在一个小洞里。那个洞就在小吴哥的第二层。 
12.班提色玛寺(4🌟)
和小吴哥同期,苏利耶跋摩二世时期修建。“色玛”是一个地方部族,这是为他们建造的寺庙。 庙的规模小,但建筑十分紧凑。回廊与塔庙离得很近,几乎可以跨步越过,就像是在神庙跑酷! 
13.崩密列(4🌟)
还是小吴哥同期,苏利耶跋摩二世修建。 
崩密列距离小吴哥50多公里,在当年是交通要道,建筑结构据说就是小吴哥的微缩版。不过,在现场感受到的绝非小吴哥的重复,而是风格迥异的一处原始遗迹。 
崩密列没有经过修复,保持着荒废几百年后被再发现的模样。 墙体大面积倾塌,废墟中偶见昔日的雕刻,被风化也被苔藓覆盖。 

树木和藤蔓吞噬了被人类遗弃的建筑,在断墙和石堆中间,大树生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明与自然,凝结的历史与永恒流动的时间,会有怎样的交融或碰撞?这个空间是一种答案的具象化。 
▲入口处的五头蛇神倒是保存完好 
▲一面基本完好的墙 
▲崩密列周围的雨林,藤蔓成精 14.塔普伦寺(5🌟)
1186年,阇耶跋摩七世建造。 
阇耶跋摩七世是继苏利亚拔摩二世之后又一位重要的国王。两人在位时间相隔约30年,这段时间是吴哥王朝的低谷期,甚至首都一度被占婆人攻占。阇耶跋摩七世领兵反击,光复吴哥。他继位时已经50多岁,任期内吴哥达到极盛。 宗教信仰方面,这位国王是一个转折点:从印度教改信大乘佛教。因此在他之前的寺庙都是印度教寺庙,而他修建的都是佛寺。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个“建寺王”,塔布隆寺以及下面的5处建筑都是他的手笔。 不过,在阇耶跋摩七世死后,印度教又重新占据了上风。所以他建造的佛教寺院,在后世也被印度教元素侵入。 具体到塔普伦寺,这是阇耶跋摩七世为纪念母亲而建造的佛寺,同时也作为僧院。 而今塔普伦寺的名片是“树包塔”,是《古墓丽影》的取景地。 
树庙共生的奇景,在崩密列、柏威夏寺也能看到,但属塔普伦寺的最令人震撼。并且这里离市区最近。 粗壮的发达的根系紧紧攀附在砂岩上,低矮墙上盘踞着笔直参天的木棉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样奇观的保持,有赖于印度团队的独到理念。吴哥窟是由多个国家共同参与维护,每个国家认领一两个寺庙,塔普伦寺就是被印度认领。不同于大多数寺庙的修复目标是恢复如初,印度对于塔普伦寺的保护理念是尊重树庙共生的原始状态,不清理建筑上长出的高大树木,只进行必要的最小干预。 塔布隆寺和崩密列的风格都属于原始派系,但两者也有区别。崩密列是纯原生态,完全没有经过维修;而塔普伦寺有印度团队持续20多年的维护,塌了的建筑逐步重建,有的地方还正在施工。所以整体感官上塔普伦寺更“干净”,少一些粗野。 
多放一些图~~ 
▲惊现剑龙!(实际大概是犀牛+装饰性叶子) 
▲端庄的蒂娃妲女神 
▲下排是跳舞的阿普沙拉;上排被挖空的地方,原本应该雕刻了佛像。在阇耶跋摩七世死后,印度教信仰卷土重来的同时,吴哥王朝开启了一场灭佛运动,寺院中的佛教元素被简单粗暴地挖掉。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这种信仰冲突留下的痕迹。 

▲坍塌了一半的回廊。墙面上也是佛像被挖凿后的遗留。 
▲但是塔门上的浮雕,感觉是修行的佛教徒? 
▲断头的神像,断裂的回廊 
▲碎裂的金翅大鹏鸟 
▲阴面的建筑上覆满了苔藓 
▲这两座小塔也呈绿色 15.圣剑寺(3🌟)

上篇已经写过了我的4天行程,本篇直接进入寺庙纯享。长文&多图预警! 本文按建造年代排列寺庙(不严谨的),而非浏览顺序。并附上个人喜好评分(主观的)。 1.神牛寺(3🌟)
9世纪时(879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这片地方又称罗洛斯遗址,是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所在,现存神牛寺、巴空寺和罗雷寺。早期建筑的用材和中后期有很大区别。早期主要用红砖,中后期用石料。 神牛寺是供奉湿婆神和王室先祖,共有两排六座砖塔。前面三个是供奉男性先祖,后面稍小的三个供奉女性先祖。 
中间原有一个林迦,象征着湿婆,现已不存。湿婆和毗湿奴、梵天共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在吴哥王朝以供奉湿婆的寺庙最多。 塔前的石牛也是湿婆信仰的体现,这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大概也是“神牛寺”名字的由来。 
砖塔外墙有灰泥的雕刻,已经历经了千年。 
塔旁边的这个建筑,据说是用于火化。吴哥王朝的王室贵族流行火葬。 
2.巴空寺(4🌟)
9世纪时(881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巴空寺是用于镇护国家的国寺,呈典型的“须弥山”结构:五层平台逐级缩小,中央高耸着一座尖塔。 在印度教中,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结构的寺庙还有多个,巴空寺是现存最早的。 
👇🏻寺前有两排林迦(林迦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是啥就意会吧) 
登上最高的高台,向下俯瞰,下方的道路笔直延伸。👇🏻 
3.巴肯寺&巴肯山(2🌟)
9世纪,耶输跋摩一世建造。这位国王将都城从罗洛斯迁至吴哥地区,揭开了吴哥王朝辉煌时代的序幕。 国王选择在巴肯山上建立国寺。巴肯山只有70米高,算是这片地区的制高点。巴肯寺也是须弥山结构,五层高台上竖立着许多小塔。 
现在,这里以日落观赏点而闻名,步行十几分钟即可登顶,五点多抵达时游客如织。可惜我去的那天云层太厚,没有看到落日。 中央塔上半部分已坍塌。墙上的雕刻的女神像虽有部分风化,但仍可见气韵。 
据说在山顶向西可以看见小吴哥,我当时没注意看😤 4.豆蔻寺(4🌟)
建于921年曷利沙跋摩一世时期,供奉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 豆蔻寺规模很小,五座红砖塔一字排开,一览无余。 
砖塔顶部均已损毁。下半部分是法国在1960年代进行了修复,法国人新补的砖块都标记了CA,走近才能看到。 
豆蔻寺虽小,塔内壁上的浮雕却是独一份的精美。 中央那座塔的三面均有壁画,刻画的都是毗湿奴神。 
▲正面:八个手臂的毗湿奴,周围全是他的信众 
▲左面(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 
▲右面(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骑在金翅大鹏鸟上 最北侧的塔两面有壁画,中央站立的均是毗湿奴的老婆吉祥天女。 
5.贡开金字塔(4🌟)
928–942年阇耶跋摩四世营建。 
阇耶跋摩四世是政变夺位,上位后抛弃了旧都吴哥,在100多公里外的贡开地区建造新都。他经营贡开20年,建造了许多寺庙,然而他的下一任就又迁都回了吴哥。 贡开作为都城的时代很短暂,但遗留至今的寺庙仍有30余座,其中最独特的当属贡开金字塔。2023年时贡开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贡开金字塔需要包车前往,门票15美金,当场现金购买。 进入后,先是一片寺庙遗址。寺庙大多保持着倾塌的模样,高大笔直的树木耸立在寺庙中央或石碓之上。可以想象在几百年的时间中,它们缓慢生长的根系,实现了“撬动”这样一个有爆发力的动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像一个小人,可能要成仙了 
▲像生姜的根系 一座砖塔正在维修。4点左右经过时正在施工,5点半返程时工人就已经下班了。 
金字塔是突然映入眼帘的。 这个7层的建筑,和玛雅金字塔有着相似的外观。正面有石阶梯,一千多年前国王与高官就是从这里登塔祭拜吧。现在这个台阶已封闭,游客要从侧面新建的木梯爬上。 
登上160层楼梯,金字塔顶视野开阔,无边无际的树林。 
附近有一座供奉林迦的寺庙,据说是最大的林迦。闻名过去看了眼,嗯…确实很大。 
6.东梅奔寺(3🌟)
10世纪中叶(953年)由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 东梅奔寺建造在东巴莱的湖心岛上。东巴莱是60年前耶输跋摩一世国王建造的大型贮水池,强大的水利工程使水稻可以一年两熟,足够的粮食产能为吴哥不断兴建大型寺庙提供了基础。 如今,东巴莱早已干涸成陆地,车子可以开到寺院门前。曾经要乘船才能到访这里,人们怀着崇敬的心,看须弥山式的高耸寺院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印度教中,神山须弥山正是被圣水环绕。 东梅奔寺有三层高台,用石头搭建。上面立五座砖塔,四角和中央各一座,中央塔供奉湿婆。 
这里的石像是一个看点。每层高台的四角都有石象或石狮,寺前也有石狮,器宇轩昂。 
▲蓝天白云有多好看,当场就有多晒 
▲它们都面朝外,所以拍的是侧面照 7.比粒寺(3🌟)
同样是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年代比东梅奔寺晚几年,在961至968年之间,这也是这位国王治下和平富庶的时期。 
比粒寺的位置距离东梅奔寺很近,形制也基本一样,三层高台+五座砖塔。 
比粒寺最特别的点在于,这里是国王和贵族火葬的场所,又称“变身塔”。 
▲左侧建筑就是火葬的场所,左右各一座 
▲石台高且陡 
▲砖塔外侧高度风化的女神像 8.女王宫(5🌟)
10世后期(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和阇耶跋摩五世在位时期)的帝师耶输里乌拉哈修建。虽然不是王室修建,但浮雕的精致程度冠绝吴哥。 
“女王宫”是近代法国人给起的名字。 这个寺庙规模小巧,建筑使用红砂岩,通体泛着温柔的玫瑰色。外墙的浮雕细密繁复,每面墙都立着端庄优雅的蒂娃妲女神。最初发现这里的人们以为是为女性所建。其实这里与女王没一点关系,是高官建造的主祀湿婆的印度教神庙。 1923年,一位22岁的法国青年来到女王宫,为美丽的浮雕所倾倒,竟敲下来几块女神像想带走。幸好被当局截获,他也因此获罪。35年后,这个偷盗吴哥文物未遂的青年成了法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他叫安德烈·马尔罗。 这个荒诞的轶事,让女王宫被世人瞩目,蒂娃妲女神像有了“东方蒙娜丽莎”的称誉。 
走近女王宫第一道门时,我就被门楣的浮雕美到了。 门楣呈三角形,中央是骑着三头象的因陀罗神(这是因陀罗的辨认标志)。周围是滚滚浪花。印度教创世神话认为宇宙的混沌状态是海,浪花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女王宫几乎所有门楣上不留空隙,被繁复的涌动的浪花填满。 
穿过这道门是一条长长的引道,两旁立林迦。走在引道上就可以一览女王宫全貌,只有几座小塔和藏经阁。
正门的浮雕更是精致。端坐在两个象鼻中间的是毗湿奴的妻子,下面是金翅大鹏鸟,周围仍是充盈着浪花。 
再走进,就看到三座塔一字排开,中央塔的门楣上是跳舞的湿婆。湿婆跳的是毁灭之舞,亦是生命之舞,象征着印度教生与死的哲学。 
最后面(西面)的一块浮雕很有意思,描绘的是《罗摩衍那》的故事。这本书和《摩柯婆罗多》是印度教最重要的两部史诗。 《罗摩衍那》的主角是猴神哈奴曼,主线是他帮助罗摩战胜魔王,寻回妻子。为什么猴神要帮罗摩呢?因为在早先,罗摩曾帮助猴王取得王位。 这幅浮雕描绘的就是这个故事起源的桥段。中央是猴王兄弟在打架,右侧拉弓的人就是罗摩,他正从旁襄助。左下角的两只猴子很好玩,倒地抱在一起,两脸惊恐。 
塔前的门神也很有特色。有人像,还有猴子、狮子、鸟神,都是跪坐的姿态。这样的“动物开大会”,在我所见的吴哥寺庙里没有第二例。 
正巧一只壁虎爬到猴子脸上,猴子的表情好像一下生动起来。 
最后放一些女王宫美图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9.巴芳寺(4🌟)
11世纪中期(约1060)乌达雅地耶跋摩二世建造。 
从如今的吴哥遗迹格局来看,巴芳寺位于通王城中心区域。通王城是建寺100多年后(12世纪末)阇耶跋摩七世在前代都城基础上建造的新首都,囊括了巴芳寺这个前人修建的国寺。 又在通王城建成的100年后,1295年,元代人周达观出使吴哥,到访了通王城。他在《真腊风土记》中记录道,金塔和国王寝宫之间,有“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郁然”。根据通王城内建筑方位,“金塔”应该是巴戎寺,“铜塔”就是巴芳寺了。此时距离巴芳寺初建已过去200多年,这座寺庙仍然高耸雄伟,一定是得到了历代国王的尊崇与维护。 参观巴芳寺,一般是巴戎寺的下一站,走几百米就会看到门楼的遗址。 
从门楼到寺庙有着长长的引道,足有200米长。 
导游教我们,可以到支撑引道的石柱之间拍照,确实是一个好打卡点。 
巴芳寺有三层高台,台面依次缩小,呈金字塔状,象征着须弥山。寺中供奉的主神是湿婆神。 

每层高台都可以爬上,楼梯很陡……体感比小吴哥要陡。 
高台上有小塔和回廊。 
登高可以俯瞰来时的路。 
最高层的中央塔没有完全修复,只能脑补一下了。 
巴芳寺初建时吴哥王朝崇信印度教,后来改信佛教。在巴芳寺能看到一尊后建的巨大的卧佛。但我没有看到,遗憾😢 还值得一提的是,巴芳寺是我见到猴子最多的寺庙。 
10.柏威夏寺(5🌟)
柏威夏寺最早可追溯到9世纪,直至12世纪初才竣工,历经多代国王的修建。 
柏威夏寺在暹粒以北200多公里,属于柏威夏省,位于柬泰边境线。不过,在当年吴哥王朝的强盛期,这里并非帝国的边疆,而是属于腹地。这座规模宏大的寺庙,是帝国的控制和影响力的见证。 近代以来,柬埔寨和泰国都宣称对该寺拥有主权。1962年,联合国国际审判法院将柏威夏寺判为柬埔寨所有;2008年,柬埔寨将柏威夏寺申遗成功。尽管如此,围绕这个地方,两国还是起过好几次冲突。这算是西方殖民与民族国家独立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的一个坑。 
从暹粒出发到柏威夏寺,需要三四个小时车程。有些路段路况不太好,颠簸起来都会有失重感。 私家车只能开到售票处,门票10美金现场购买,然后还需要换乘景区的皮卡或者摩托上山。我选择的皮卡,25美金一辆,可以坐多人。这段路很陡……我默默庆幸没有选自己开摩托。 柏威夏寺建在扁担山上,海拔500多米。靠柬埔寨一侧的山势陡峭,可以说寺庙高立在悬崖之上,俯瞰平原;而靠近泰国那一侧山势较缓,不过现在已经不能从泰国方面进入这里了。 
这个寺庙最显著的特点是依山而建。吴哥一带的大型寺庙都是建在平地,并且主体建筑布置紧凑,比如小吴哥、圣剑寺。而柏威夏寺从第一道门到最后的殿堂,足有800多米长,呈现狭长的格局。寺庙建筑分为几部分,中间由长长的沿山向上的引道连接,一路走上去,仿佛参拜天空圣殿。 参观是从七头蛇神娜迦开始的。 
柏威夏寺也是主要供奉湿婆神,所以道路两旁都是林迦。 
单体建筑的风格和其他寺庙比较类似。 
门楣上也有着刻画印度教神话的浮雕,我看到保存最完好的是这一块。 
说一些特别的吧~入口处矗立着柬埔寨和联合国国旗,暗示着此处复杂的政治关系。 
路上看到一个“长草”的小塔。从塔的门洞往里望,就能看到植物用根系征服石头的实录。 

这里的建筑没有全部完成修缮,到处是倾塌的石块,加之人少,很有意境。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部分建筑,除了回廊和前门,主体建筑全部坍塌,石块堆积成山。美丽的蓝天白云映照着废墟。我转了一圈,看到乱石之中不起眼处,有信众刚敬上的香。 


走到最后,有一处平台可以望远,下面的平原一望无际。 
这个是柬埔寨方向。据说某个方向看过去就是泰国了,我没有特意去找,但联通已经发来提醒“您已抵达泰国”。 最后再放一些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1.小吴哥(5🌟)
1113-1150年,苏利耶跋摩二世建造。 
时间进程终于来到了这位雄主。他对内统一政治,对外开疆拓土,还大兴土木(接下来的两个寺庙也是这位国王建的)。或许可以类比汉武气象? 小吴哥在通王城南边不远,是吴哥保存最完好、最宏伟的庙宇。都说柬埔寨的国宝是吴哥窟,狭义来讲就专指苏利耶跋摩二世修建的小吴哥。寺庙分三层,中央有五座尖塔,中心和四角各一座,从正面看就是三塔——这成为了柬埔寨国旗上的图案。 
小吴哥是唯一坐东朝西的吴哥寺庙,其他都是朝东。可能的原因是,国王想将这里作为自己死后的陵寝,西方象征着死亡与通往彼岸。不过,这位国王最终是战死沙场,没有归葬。 参观小吴哥要先穿过400多米长的引道和宽阔的护城河,入口处有一尊八臂的毗湿奴像。毗湿奴是小吴哥供奉的主神。 
建筑最外层的回廊绘满了印度教神话的浮雕。穿过浮雕长廊,就见到五座子弹形状的尖塔矗立在高台之上。还有婀娜的女神像,变幻的光影……总之看点很多。 蒂娃妲女神 女神浮雕是吴哥遗迹中我最爱的元素,其中以小吴哥为最。 据说女神像分两种,端庄站立的是蒂娃妲,翩然起舞的是阿普沙拉。而小吴哥的女神像兼具典雅与柔美。在回廊的墙上或立柱或是塔身,在转身或抬眼间,随时可能看到她们。 
▲一人独美 
▲开心露齿笑的两姐妹~裙子雕出了薄如蝉翼的纱裙质感,尤其是右边,裙子的纹样和花边清晰逼真。 
▲还是两姐妹,勾肩搭背 
▲三姐妹,姿态各异 
▲四姐妹,左边俩牵手,右边俩搂腰 
▲一群姐妹开Party 女神们各个头饰夸张得华丽,上身赤裸,穿半身穿薄裙,手持鲜花或其他小物件。有的地方单独出现,有的三两成群。结伴的女神更生动,她们亲昵地挽着手或搭着肩,身体呈现曼妙舒展的姿态。 据说工匠是以当时出入宫廷的女性为摹本,刻画的这些女神像,因此很有世俗气息,仿佛置身于一场宫廷盛宴。 神话浮雕 看壁画需要有些印度教的知识储备,最好请讲解。不然只能像我一样,努力地对照的展板寻找亮点。 长幅壁画《搅拌乳海》描绘的是印度教创世神话。 乳海代表宇宙最初时的混沌。天神(善)和阿修罗(恶)达成临时合作一起搅乳海,以获得能够长生不老的不死甘露。他们把蛇王作为搅拌绳,随着不断搅动,吉祥天女、月神、海螺等物相继涌现,最终不死甘露出现。善恶两方针对甘露发生争斗,最终是天神一方获胜,重新确立了宇宙的秩序。 中间是因陀罗神坐镇▼ 
左侧拉绳子的是阿修罗▼ 
右侧是天神▼ 
天神队伍最后掌舵的是猴神哈奴曼。孙悟空的形象可能就源于这位猴神▼ 
随着两方的搅动,上方出现舞蹈的阿普沙拉女神▼ 
《俱卢之战》:描绘的是印度教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关键战争。 被乱箭射穿的毗湿摩是战争双方共同的祖父,他有一个神奇的能力“选择自己死亡的时间”。因此被万箭穿心后,他没有立即死去,而是躺在箭床上目睹战争结束▼ 
参战的猴子军团▼ 
此外还有好几面壁画,但是我看过就不大记得了… 
▲中间凹下去的是吴哥王朝的轿子。《真腊风土记》的车轿篇记录了这种轿子,“以大布一条厚折…如船蓬而更阔” 
▲纤细的人 光影不同 坐东朝西的格局,让小吴哥成为绝佳的日出观赏点。5点40分抵达入口,已经有很多人了。 
最佳机位在建筑前的水池边,左右各有一水池,可以拍到日出与倒影。(而我在最需要广角的时候带了长焦😇) 
水池边里里外外站了几层的人。 
也有人独自走去远处的晨光下。 
太阳完全升起后,团状的云映照团状的棕糖树。 
下午5点左右,光线柔和了些,水池边的景色则是这样的。 
庙宇内,也可以寻觅光的形状。 
穿着鲜艳僧袍的小孩好奇地望向窗外;无头的古老佛像,被一束光笼罩。 
陡梯和尖塔 登小吴哥第三层需要爬上一段陡峭的楼梯,是在原来的石梯外层架的梯子。可以看到,古老的石梯坡度更陡,并且没有扶手。(佛教节日时第三层不开放) 
下图是曾经的国王专用梯。比其他的石梯略缓一点,但还是很陡。 
大概恐高症在吴哥不能从政。在王朝漫长的历史中,不晓得有没有国王或官员祭祀时从高台上摔死…… 中央五塔里,四个角的塔可以近距离浏览全貌。中心塔太高了,走近反而看不到。 
周围一些小塔风化得厉害,颇显沧桑。 
登高俯瞰。 
发现一个头上长草的塔(不是) 
从西边引道走来时,道路两边各有一个藏经阁,是一处经典机位:柱子正好框柱尖塔。 
最后彩蛋“心声安葬在岩洞”:《花样年华》的结尾,梁朝伟将埋藏心底的秘密吐露在一个小洞里。那个洞就在小吴哥的第二层。 
12.班提色玛寺(4🌟)
和小吴哥同期,苏利耶跋摩二世时期修建。“色玛”是一个地方部族,这是为他们建造的寺庙。 庙的规模小,但建筑十分紧凑。回廊与塔庙离得很近,几乎可以跨步越过,就像是在神庙跑酷! 
13.崩密列(4🌟)
还是小吴哥同期,苏利耶跋摩二世修建。 
崩密列距离小吴哥50多公里,在当年是交通要道,建筑结构据说就是小吴哥的微缩版。不过,在现场感受到的绝非小吴哥的重复,而是风格迥异的一处原始遗迹。 
崩密列没有经过修复,保持着荒废几百年后被再发现的模样。 墙体大面积倾塌,废墟中偶见昔日的雕刻,被风化也被苔藓覆盖。 

树木和藤蔓吞噬了被人类遗弃的建筑,在断墙和石堆中间,大树生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明与自然,凝结的历史与永恒流动的时间,会有怎样的交融或碰撞?这个空间是一种答案的具象化。 
▲入口处的五头蛇神倒是保存完好 
▲一面基本完好的墙 
▲崩密列周围的雨林,藤蔓成精 14.塔普伦寺(5🌟)

上篇已经写过了我的4天行程,本篇直接进入寺庙纯享。长文&多图预警! 本文按建造年代排列寺庙(不严谨的),而非浏览顺序。并附上个人喜好评分(主观的)。 1.神牛寺(3🌟)
9世纪时(879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这片地方又称罗洛斯遗址,是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所在,现存神牛寺、巴空寺和罗雷寺。早期建筑的用材和中后期有很大区别。早期主要用红砖,中后期用石料。 神牛寺是供奉湿婆神和王室先祖,共有两排六座砖塔。前面三个是供奉男性先祖,后面稍小的三个供奉女性先祖。 
中间原有一个林迦,象征着湿婆,现已不存。湿婆和毗湿奴、梵天共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在吴哥王朝以供奉湿婆的寺庙最多。 塔前的石牛也是湿婆信仰的体现,这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大概也是“神牛寺”名字的由来。 
砖塔外墙有灰泥的雕刻,已经历经了千年。 
塔旁边的这个建筑,据说是用于火化。吴哥王朝的王室贵族流行火葬。 
2.巴空寺(4🌟)
9世纪时(881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巴空寺是用于镇护国家的国寺,呈典型的“须弥山”结构:五层平台逐级缩小,中央高耸着一座尖塔。 在印度教中,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结构的寺庙还有多个,巴空寺是现存最早的。 
👇🏻寺前有两排林迦(林迦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是啥就意会吧) 
登上最高的高台,向下俯瞰,下方的道路笔直延伸。👇🏻 
3.巴肯寺&巴肯山(2🌟)
9世纪,耶输跋摩一世建造。这位国王将都城从罗洛斯迁至吴哥地区,揭开了吴哥王朝辉煌时代的序幕。 国王选择在巴肯山上建立国寺。巴肯山只有70米高,算是这片地区的制高点。巴肯寺也是须弥山结构,五层高台上竖立着许多小塔。 
现在,这里以日落观赏点而闻名,步行十几分钟即可登顶,五点多抵达时游客如织。可惜我去的那天云层太厚,没有看到落日。 中央塔上半部分已坍塌。墙上的雕刻的女神像虽有部分风化,但仍可见气韵。 
据说在山顶向西可以看见小吴哥,我当时没注意看😤 4.豆蔻寺(4🌟)
建于921年曷利沙跋摩一世时期,供奉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 豆蔻寺规模很小,五座红砖塔一字排开,一览无余。 
砖塔顶部均已损毁。下半部分是法国在1960年代进行了修复,法国人新补的砖块都标记了CA,走近才能看到。 
豆蔻寺虽小,塔内壁上的浮雕却是独一份的精美。 中央那座塔的三面均有壁画,刻画的都是毗湿奴神。 
▲正面:八个手臂的毗湿奴,周围全是他的信众 
▲左面(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 
▲右面(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骑在金翅大鹏鸟上 最北侧的塔两面有壁画,中央站立的均是毗湿奴的老婆吉祥天女。 
5.贡开金字塔(4🌟)
928–942年阇耶跋摩四世营建。 
阇耶跋摩四世是政变夺位,上位后抛弃了旧都吴哥,在100多公里外的贡开地区建造新都。他经营贡开20年,建造了许多寺庙,然而他的下一任就又迁都回了吴哥。 贡开作为都城的时代很短暂,但遗留至今的寺庙仍有30余座,其中最独特的当属贡开金字塔。2023年时贡开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贡开金字塔需要包车前往,门票15美金,当场现金购买。 进入后,先是一片寺庙遗址。寺庙大多保持着倾塌的模样,高大笔直的树木耸立在寺庙中央或石碓之上。可以想象在几百年的时间中,它们缓慢生长的根系,实现了“撬动”这样一个有爆发力的动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像一个小人,可能要成仙了 
▲像生姜的根系 一座砖塔正在维修。4点左右经过时正在施工,5点半返程时工人就已经下班了。 
金字塔是突然映入眼帘的。 这个7层的建筑,和玛雅金字塔有着相似的外观。正面有石阶梯,一千多年前国王与高官就是从这里登塔祭拜吧。现在这个台阶已封闭,游客要从侧面新建的木梯爬上。 
登上160层楼梯,金字塔顶视野开阔,无边无际的树林。 
附近有一座供奉林迦的寺庙,据说是最大的林迦。闻名过去看了眼,嗯…确实很大。 
6.东梅奔寺(3🌟)
10世纪中叶(953年)由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 东梅奔寺建造在东巴莱的湖心岛上。东巴莱是60年前耶输跋摩一世国王建造的大型贮水池,强大的水利工程使水稻可以一年两熟,足够的粮食产能为吴哥不断兴建大型寺庙提供了基础。 如今,东巴莱早已干涸成陆地,车子可以开到寺院门前。曾经要乘船才能到访这里,人们怀着崇敬的心,看须弥山式的高耸寺院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印度教中,神山须弥山正是被圣水环绕。 东梅奔寺有三层高台,用石头搭建。上面立五座砖塔,四角和中央各一座,中央塔供奉湿婆。 
这里的石像是一个看点。每层高台的四角都有石象或石狮,寺前也有石狮,器宇轩昂。 
▲蓝天白云有多好看,当场就有多晒 
▲它们都面朝外,所以拍的是侧面照 7.比粒寺(3🌟)
同样是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年代比东梅奔寺晚几年,在961至968年之间,这也是这位国王治下和平富庶的时期。 
比粒寺的位置距离东梅奔寺很近,形制也基本一样,三层高台+五座砖塔。 
比粒寺最特别的点在于,这里是国王和贵族火葬的场所,又称“变身塔”。 
▲左侧建筑就是火葬的场所,左右各一座 
▲石台高且陡 
▲砖塔外侧高度风化的女神像 8.女王宫(5🌟)
10世后期(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和阇耶跋摩五世在位时期)的帝师耶输里乌拉哈修建。虽然不是王室修建,但浮雕的精致程度冠绝吴哥。 
“女王宫”是近代法国人给起的名字。 这个寺庙规模小巧,建筑使用红砂岩,通体泛着温柔的玫瑰色。外墙的浮雕细密繁复,每面墙都立着端庄优雅的蒂娃妲女神。最初发现这里的人们以为是为女性所建。其实这里与女王没一点关系,是高官建造的主祀湿婆的印度教神庙。 1923年,一位22岁的法国青年来到女王宫,为美丽的浮雕所倾倒,竟敲下来几块女神像想带走。幸好被当局截获,他也因此获罪。35年后,这个偷盗吴哥文物未遂的青年成了法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他叫安德烈·马尔罗。 这个荒诞的轶事,让女王宫被世人瞩目,蒂娃妲女神像有了“东方蒙娜丽莎”的称誉。 
走近女王宫第一道门时,我就被门楣的浮雕美到了。 门楣呈三角形,中央是骑着三头象的因陀罗神(这是因陀罗的辨认标志)。周围是滚滚浪花。印度教创世神话认为宇宙的混沌状态是海,浪花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女王宫几乎所有门楣上不留空隙,被繁复的涌动的浪花填满。 
穿过这道门是一条长长的引道,两旁立林迦。走在引道上就可以一览女王宫全貌,只有几座小塔和藏经阁。
正门的浮雕更是精致。端坐在两个象鼻中间的是毗湿奴的妻子,下面是金翅大鹏鸟,周围仍是充盈着浪花。 
再走进,就看到三座塔一字排开,中央塔的门楣上是跳舞的湿婆。湿婆跳的是毁灭之舞,亦是生命之舞,象征着印度教生与死的哲学。 
最后面(西面)的一块浮雕很有意思,描绘的是《罗摩衍那》的故事。这本书和《摩柯婆罗多》是印度教最重要的两部史诗。 《罗摩衍那》的主角是猴神哈奴曼,主线是他帮助罗摩战胜魔王,寻回妻子。为什么猴神要帮罗摩呢?因为在早先,罗摩曾帮助猴王取得王位。 这幅浮雕描绘的就是这个故事起源的桥段。中央是猴王兄弟在打架,右侧拉弓的人就是罗摩,他正从旁襄助。左下角的两只猴子很好玩,倒地抱在一起,两脸惊恐。 
塔前的门神也很有特色。有人像,还有猴子、狮子、鸟神,都是跪坐的姿态。这样的“动物开大会”,在我所见的吴哥寺庙里没有第二例。 
正巧一只壁虎爬到猴子脸上,猴子的表情好像一下生动起来。 
最后放一些女王宫美图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9.巴芳寺(4🌟)
11世纪中期(约1060)乌达雅地耶跋摩二世建造。 
从如今的吴哥遗迹格局来看,巴芳寺位于通王城中心区域。通王城是建寺100多年后(12世纪末)阇耶跋摩七世在前代都城基础上建造的新首都,囊括了巴芳寺这个前人修建的国寺。 又在通王城建成的100年后,1295年,元代人周达观出使吴哥,到访了通王城。他在《真腊风土记》中记录道,金塔和国王寝宫之间,有“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郁然”。根据通王城内建筑方位,“金塔”应该是巴戎寺,“铜塔”就是巴芳寺了。此时距离巴芳寺初建已过去200多年,这座寺庙仍然高耸雄伟,一定是得到了历代国王的尊崇与维护。 参观巴芳寺,一般是巴戎寺的下一站,走几百米就会看到门楼的遗址。 
从门楼到寺庙有着长长的引道,足有200米长。 
导游教我们,可以到支撑引道的石柱之间拍照,确实是一个好打卡点。 
巴芳寺有三层高台,台面依次缩小,呈金字塔状,象征着须弥山。寺中供奉的主神是湿婆神。 

每层高台都可以爬上,楼梯很陡……体感比小吴哥要陡。 
高台上有小塔和回廊。 
登高可以俯瞰来时的路。 
最高层的中央塔没有完全修复,只能脑补一下了。 
巴芳寺初建时吴哥王朝崇信印度教,后来改信佛教。在巴芳寺能看到一尊后建的巨大的卧佛。但我没有看到,遗憾😢 还值得一提的是,巴芳寺是我见到猴子最多的寺庙。 
10.柏威夏寺(5🌟)
柏威夏寺最早可追溯到9世纪,直至12世纪初才竣工,历经多代国王的修建。 
柏威夏寺在暹粒以北200多公里,属于柏威夏省,位于柬泰边境线。不过,在当年吴哥王朝的强盛期,这里并非帝国的边疆,而是属于腹地。这座规模宏大的寺庙,是帝国的控制和影响力的见证。 近代以来,柬埔寨和泰国都宣称对该寺拥有主权。1962年,联合国国际审判法院将柏威夏寺判为柬埔寨所有;2008年,柬埔寨将柏威夏寺申遗成功。尽管如此,围绕这个地方,两国还是起过好几次冲突。这算是西方殖民与民族国家独立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的一个坑。 
从暹粒出发到柏威夏寺,需要三四个小时车程。有些路段路况不太好,颠簸起来都会有失重感。 私家车只能开到售票处,门票10美金现场购买,然后还需要换乘景区的皮卡或者摩托上山。我选择的皮卡,25美金一辆,可以坐多人。这段路很陡……我默默庆幸没有选自己开摩托。 柏威夏寺建在扁担山上,海拔500多米。靠柬埔寨一侧的山势陡峭,可以说寺庙高立在悬崖之上,俯瞰平原;而靠近泰国那一侧山势较缓,不过现在已经不能从泰国方面进入这里了。 
这个寺庙最显著的特点是依山而建。吴哥一带的大型寺庙都是建在平地,并且主体建筑布置紧凑,比如小吴哥、圣剑寺。而柏威夏寺从第一道门到最后的殿堂,足有800多米长,呈现狭长的格局。寺庙建筑分为几部分,中间由长长的沿山向上的引道连接,一路走上去,仿佛参拜天空圣殿。 参观是从七头蛇神娜迦开始的。 
柏威夏寺也是主要供奉湿婆神,所以道路两旁都是林迦。 
单体建筑的风格和其他寺庙比较类似。 
门楣上也有着刻画印度教神话的浮雕,我看到保存最完好的是这一块。 
说一些特别的吧~入口处矗立着柬埔寨和联合国国旗,暗示着此处复杂的政治关系。 
路上看到一个“长草”的小塔。从塔的门洞往里望,就能看到植物用根系征服石头的实录。 

这里的建筑没有全部完成修缮,到处是倾塌的石块,加之人少,很有意境。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部分建筑,除了回廊和前门,主体建筑全部坍塌,石块堆积成山。美丽的蓝天白云映照着废墟。我转了一圈,看到乱石之中不起眼处,有信众刚敬上的香。 


走到最后,有一处平台可以望远,下面的平原一望无际。 
这个是柬埔寨方向。据说某个方向看过去就是泰国了,我没有特意去找,但联通已经发来提醒“您已抵达泰国”。 最后再放一些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1.小吴哥(5🌟)
1113-1150年,苏利耶跋摩二世建造。 
时间进程终于来到了这位雄主。他对内统一政治,对外开疆拓土,还大兴土木(接下来的两个寺庙也是这位国王建的)。或许可以类比汉武气象? 小吴哥在通王城南边不远,是吴哥保存最完好、最宏伟的庙宇。都说柬埔寨的国宝是吴哥窟,狭义来讲就专指苏利耶跋摩二世修建的小吴哥。寺庙分三层,中央有五座尖塔,中心和四角各一座,从正面看就是三塔——这成为了柬埔寨国旗上的图案。 
小吴哥是唯一坐东朝西的吴哥寺庙,其他都是朝东。可能的原因是,国王想将这里作为自己死后的陵寝,西方象征着死亡与通往彼岸。不过,这位国王最终是战死沙场,没有归葬。 参观小吴哥要先穿过400多米长的引道和宽阔的护城河,入口处有一尊八臂的毗湿奴像。毗湿奴是小吴哥供奉的主神。 
建筑最外层的回廊绘满了印度教神话的浮雕。穿过浮雕长廊,就见到五座子弹形状的尖塔矗立在高台之上。还有婀娜的女神像,变幻的光影……总之看点很多。 蒂娃妲女神 女神浮雕是吴哥遗迹中我最爱的元素,其中以小吴哥为最。 据说女神像分两种,端庄站立的是蒂娃妲,翩然起舞的是阿普沙拉。而小吴哥的女神像兼具典雅与柔美。在回廊的墙上或立柱或是塔身,在转身或抬眼间,随时可能看到她们。 
▲一人独美 
▲开心露齿笑的两姐妹~裙子雕出了薄如蝉翼的纱裙质感,尤其是右边,裙子的纹样和花边清晰逼真。 
▲还是两姐妹,勾肩搭背 
▲三姐妹,姿态各异 
▲四姐妹,左边俩牵手,右边俩搂腰 
▲一群姐妹开Party 女神们各个头饰夸张得华丽,上身赤裸,穿半身穿薄裙,手持鲜花或其他小物件。有的地方单独出现,有的三两成群。结伴的女神更生动,她们亲昵地挽着手或搭着肩,身体呈现曼妙舒展的姿态。 据说工匠是以当时出入宫廷的女性为摹本,刻画的这些女神像,因此很有世俗气息,仿佛置身于一场宫廷盛宴。 神话浮雕 看壁画需要有些印度教的知识储备,最好请讲解。不然只能像我一样,努力地对照的展板寻找亮点。 长幅壁画《搅拌乳海》描绘的是印度教创世神话。 乳海代表宇宙最初时的混沌。天神(善)和阿修罗(恶)达成临时合作一起搅乳海,以获得能够长生不老的不死甘露。他们把蛇王作为搅拌绳,随着不断搅动,吉祥天女、月神、海螺等物相继涌现,最终不死甘露出现。善恶两方针对甘露发生争斗,最终是天神一方获胜,重新确立了宇宙的秩序。 中间是因陀罗神坐镇▼ 
左侧拉绳子的是阿修罗▼ 
右侧是天神▼ 
天神队伍最后掌舵的是猴神哈奴曼。孙悟空的形象可能就源于这位猴神▼ 
随着两方的搅动,上方出现舞蹈的阿普沙拉女神▼ 
《俱卢之战》:描绘的是印度教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关键战争。 被乱箭射穿的毗湿摩是战争双方共同的祖父,他有一个神奇的能力“选择自己死亡的时间”。因此被万箭穿心后,他没有立即死去,而是躺在箭床上目睹战争结束▼ 
参战的猴子军团▼ 
此外还有好几面壁画,但是我看过就不大记得了… 
▲中间凹下去的是吴哥王朝的轿子。《真腊风土记》的车轿篇记录了这种轿子,“以大布一条厚折…如船蓬而更阔” 
▲纤细的人 光影不同 坐东朝西的格局,让小吴哥成为绝佳的日出观赏点。5点40分抵达入口,已经有很多人了。 
最佳机位在建筑前的水池边,左右各有一水池,可以拍到日出与倒影。(而我在最需要广角的时候带了长焦😇) 
水池边里里外外站了几层的人。 
也有人独自走去远处的晨光下。 
太阳完全升起后,团状的云映照团状的棕糖树。 
下午5点左右,光线柔和了些,水池边的景色则是这样的。 
庙宇内,也可以寻觅光的形状。 
穿着鲜艳僧袍的小孩好奇地望向窗外;无头的古老佛像,被一束光笼罩。 
陡梯和尖塔 登小吴哥第三层需要爬上一段陡峭的楼梯,是在原来的石梯外层架的梯子。可以看到,古老的石梯坡度更陡,并且没有扶手。(佛教节日时第三层不开放) 
下图是曾经的国王专用梯。比其他的石梯略缓一点,但还是很陡。 
大概恐高症在吴哥不能从政。在王朝漫长的历史中,不晓得有没有国王或官员祭祀时从高台上摔死…… 中央五塔里,四个角的塔可以近距离浏览全貌。中心塔太高了,走近反而看不到。 
周围一些小塔风化得厉害,颇显沧桑。 
登高俯瞰。 
发现一个头上长草的塔(不是) 
从西边引道走来时,道路两边各有一个藏经阁,是一处经典机位:柱子正好框柱尖塔。 
最后彩蛋“心声安葬在岩洞”:《花样年华》的结尾,梁朝伟将埋藏心底的秘密吐露在一个小洞里。那个洞就在小吴哥的第二层。 
12.班提色玛寺(4🌟)
和小吴哥同期,苏利耶跋摩二世时期修建。“色玛”是一个地方部族,这是为他们建造的寺庙。 庙的规模小,但建筑十分紧凑。回廊与塔庙离得很近,几乎可以跨步越过,就像是在神庙跑酷! 
13.崩密列(4🌟)

上篇已经写过了我的4天行程,本篇直接进入寺庙纯享。长文&多图预警! 本文按建造年代排列寺庙(不严谨的),而非浏览顺序。并附上个人喜好评分(主观的)。 1.神牛寺(3🌟)
9世纪时(879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这片地方又称罗洛斯遗址,是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所在,现存神牛寺、巴空寺和罗雷寺。早期建筑的用材和中后期有很大区别。早期主要用红砖,中后期用石料。 神牛寺是供奉湿婆神和王室先祖,共有两排六座砖塔。前面三个是供奉男性先祖,后面稍小的三个供奉女性先祖。 
中间原有一个林迦,象征着湿婆,现已不存。湿婆和毗湿奴、梵天共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在吴哥王朝以供奉湿婆的寺庙最多。 塔前的石牛也是湿婆信仰的体现,这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大概也是“神牛寺”名字的由来。 
砖塔外墙有灰泥的雕刻,已经历经了千年。 
塔旁边的这个建筑,据说是用于火化。吴哥王朝的王室贵族流行火葬。 
2.巴空寺(4🌟)
9世纪时(881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巴空寺是用于镇护国家的国寺,呈典型的“须弥山”结构:五层平台逐级缩小,中央高耸着一座尖塔。 在印度教中,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结构的寺庙还有多个,巴空寺是现存最早的。 
👇🏻寺前有两排林迦(林迦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是啥就意会吧) 
登上最高的高台,向下俯瞰,下方的道路笔直延伸。👇🏻 
3.巴肯寺&巴肯山(2🌟)
9世纪,耶输跋摩一世建造。这位国王将都城从罗洛斯迁至吴哥地区,揭开了吴哥王朝辉煌时代的序幕。 国王选择在巴肯山上建立国寺。巴肯山只有70米高,算是这片地区的制高点。巴肯寺也是须弥山结构,五层高台上竖立着许多小塔。 
现在,这里以日落观赏点而闻名,步行十几分钟即可登顶,五点多抵达时游客如织。可惜我去的那天云层太厚,没有看到落日。 中央塔上半部分已坍塌。墙上的雕刻的女神像虽有部分风化,但仍可见气韵。 
据说在山顶向西可以看见小吴哥,我当时没注意看😤 4.豆蔻寺(4🌟)
建于921年曷利沙跋摩一世时期,供奉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 豆蔻寺规模很小,五座红砖塔一字排开,一览无余。 
砖塔顶部均已损毁。下半部分是法国在1960年代进行了修复,法国人新补的砖块都标记了CA,走近才能看到。 
豆蔻寺虽小,塔内壁上的浮雕却是独一份的精美。 中央那座塔的三面均有壁画,刻画的都是毗湿奴神。 
▲正面:八个手臂的毗湿奴,周围全是他的信众 
▲左面(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 
▲右面(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骑在金翅大鹏鸟上 最北侧的塔两面有壁画,中央站立的均是毗湿奴的老婆吉祥天女。 
5.贡开金字塔(4🌟)
928–942年阇耶跋摩四世营建。 
阇耶跋摩四世是政变夺位,上位后抛弃了旧都吴哥,在100多公里外的贡开地区建造新都。他经营贡开20年,建造了许多寺庙,然而他的下一任就又迁都回了吴哥。 贡开作为都城的时代很短暂,但遗留至今的寺庙仍有30余座,其中最独特的当属贡开金字塔。2023年时贡开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贡开金字塔需要包车前往,门票15美金,当场现金购买。 进入后,先是一片寺庙遗址。寺庙大多保持着倾塌的模样,高大笔直的树木耸立在寺庙中央或石碓之上。可以想象在几百年的时间中,它们缓慢生长的根系,实现了“撬动”这样一个有爆发力的动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像一个小人,可能要成仙了 
▲像生姜的根系 一座砖塔正在维修。4点左右经过时正在施工,5点半返程时工人就已经下班了。 
金字塔是突然映入眼帘的。 这个7层的建筑,和玛雅金字塔有着相似的外观。正面有石阶梯,一千多年前国王与高官就是从这里登塔祭拜吧。现在这个台阶已封闭,游客要从侧面新建的木梯爬上。 
登上160层楼梯,金字塔顶视野开阔,无边无际的树林。 
附近有一座供奉林迦的寺庙,据说是最大的林迦。闻名过去看了眼,嗯…确实很大。 
6.东梅奔寺(3🌟)
10世纪中叶(953年)由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 东梅奔寺建造在东巴莱的湖心岛上。东巴莱是60年前耶输跋摩一世国王建造的大型贮水池,强大的水利工程使水稻可以一年两熟,足够的粮食产能为吴哥不断兴建大型寺庙提供了基础。 如今,东巴莱早已干涸成陆地,车子可以开到寺院门前。曾经要乘船才能到访这里,人们怀着崇敬的心,看须弥山式的高耸寺院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印度教中,神山须弥山正是被圣水环绕。 东梅奔寺有三层高台,用石头搭建。上面立五座砖塔,四角和中央各一座,中央塔供奉湿婆。 
这里的石像是一个看点。每层高台的四角都有石象或石狮,寺前也有石狮,器宇轩昂。 
▲蓝天白云有多好看,当场就有多晒 
▲它们都面朝外,所以拍的是侧面照 7.比粒寺(3🌟)
同样是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年代比东梅奔寺晚几年,在961至968年之间,这也是这位国王治下和平富庶的时期。 
比粒寺的位置距离东梅奔寺很近,形制也基本一样,三层高台+五座砖塔。 
比粒寺最特别的点在于,这里是国王和贵族火葬的场所,又称“变身塔”。 
▲左侧建筑就是火葬的场所,左右各一座 
▲石台高且陡 
▲砖塔外侧高度风化的女神像 8.女王宫(5🌟)
10世后期(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和阇耶跋摩五世在位时期)的帝师耶输里乌拉哈修建。虽然不是王室修建,但浮雕的精致程度冠绝吴哥。 
“女王宫”是近代法国人给起的名字。 这个寺庙规模小巧,建筑使用红砂岩,通体泛着温柔的玫瑰色。外墙的浮雕细密繁复,每面墙都立着端庄优雅的蒂娃妲女神。最初发现这里的人们以为是为女性所建。其实这里与女王没一点关系,是高官建造的主祀湿婆的印度教神庙。 1923年,一位22岁的法国青年来到女王宫,为美丽的浮雕所倾倒,竟敲下来几块女神像想带走。幸好被当局截获,他也因此获罪。35年后,这个偷盗吴哥文物未遂的青年成了法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他叫安德烈·马尔罗。 这个荒诞的轶事,让女王宫被世人瞩目,蒂娃妲女神像有了“东方蒙娜丽莎”的称誉。 
走近女王宫第一道门时,我就被门楣的浮雕美到了。 门楣呈三角形,中央是骑着三头象的因陀罗神(这是因陀罗的辨认标志)。周围是滚滚浪花。印度教创世神话认为宇宙的混沌状态是海,浪花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女王宫几乎所有门楣上不留空隙,被繁复的涌动的浪花填满。 
穿过这道门是一条长长的引道,两旁立林迦。走在引道上就可以一览女王宫全貌,只有几座小塔和藏经阁。
正门的浮雕更是精致。端坐在两个象鼻中间的是毗湿奴的妻子,下面是金翅大鹏鸟,周围仍是充盈着浪花。 
再走进,就看到三座塔一字排开,中央塔的门楣上是跳舞的湿婆。湿婆跳的是毁灭之舞,亦是生命之舞,象征着印度教生与死的哲学。 
最后面(西面)的一块浮雕很有意思,描绘的是《罗摩衍那》的故事。这本书和《摩柯婆罗多》是印度教最重要的两部史诗。 《罗摩衍那》的主角是猴神哈奴曼,主线是他帮助罗摩战胜魔王,寻回妻子。为什么猴神要帮罗摩呢?因为在早先,罗摩曾帮助猴王取得王位。 这幅浮雕描绘的就是这个故事起源的桥段。中央是猴王兄弟在打架,右侧拉弓的人就是罗摩,他正从旁襄助。左下角的两只猴子很好玩,倒地抱在一起,两脸惊恐。 
塔前的门神也很有特色。有人像,还有猴子、狮子、鸟神,都是跪坐的姿态。这样的“动物开大会”,在我所见的吴哥寺庙里没有第二例。 
正巧一只壁虎爬到猴子脸上,猴子的表情好像一下生动起来。 
最后放一些女王宫美图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9.巴芳寺(4🌟)
11世纪中期(约1060)乌达雅地耶跋摩二世建造。 
从如今的吴哥遗迹格局来看,巴芳寺位于通王城中心区域。通王城是建寺100多年后(12世纪末)阇耶跋摩七世在前代都城基础上建造的新首都,囊括了巴芳寺这个前人修建的国寺。 又在通王城建成的100年后,1295年,元代人周达观出使吴哥,到访了通王城。他在《真腊风土记》中记录道,金塔和国王寝宫之间,有“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郁然”。根据通王城内建筑方位,“金塔”应该是巴戎寺,“铜塔”就是巴芳寺了。此时距离巴芳寺初建已过去200多年,这座寺庙仍然高耸雄伟,一定是得到了历代国王的尊崇与维护。 参观巴芳寺,一般是巴戎寺的下一站,走几百米就会看到门楼的遗址。 
从门楼到寺庙有着长长的引道,足有200米长。 
导游教我们,可以到支撑引道的石柱之间拍照,确实是一个好打卡点。 
巴芳寺有三层高台,台面依次缩小,呈金字塔状,象征着须弥山。寺中供奉的主神是湿婆神。 

每层高台都可以爬上,楼梯很陡……体感比小吴哥要陡。 
高台上有小塔和回廊。 
登高可以俯瞰来时的路。 
最高层的中央塔没有完全修复,只能脑补一下了。 
巴芳寺初建时吴哥王朝崇信印度教,后来改信佛教。在巴芳寺能看到一尊后建的巨大的卧佛。但我没有看到,遗憾😢 还值得一提的是,巴芳寺是我见到猴子最多的寺庙。 
10.柏威夏寺(5🌟)
柏威夏寺最早可追溯到9世纪,直至12世纪初才竣工,历经多代国王的修建。 
柏威夏寺在暹粒以北200多公里,属于柏威夏省,位于柬泰边境线。不过,在当年吴哥王朝的强盛期,这里并非帝国的边疆,而是属于腹地。这座规模宏大的寺庙,是帝国的控制和影响力的见证。 近代以来,柬埔寨和泰国都宣称对该寺拥有主权。1962年,联合国国际审判法院将柏威夏寺判为柬埔寨所有;2008年,柬埔寨将柏威夏寺申遗成功。尽管如此,围绕这个地方,两国还是起过好几次冲突。这算是西方殖民与民族国家独立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的一个坑。 
从暹粒出发到柏威夏寺,需要三四个小时车程。有些路段路况不太好,颠簸起来都会有失重感。 私家车只能开到售票处,门票10美金现场购买,然后还需要换乘景区的皮卡或者摩托上山。我选择的皮卡,25美金一辆,可以坐多人。这段路很陡……我默默庆幸没有选自己开摩托。 柏威夏寺建在扁担山上,海拔500多米。靠柬埔寨一侧的山势陡峭,可以说寺庙高立在悬崖之上,俯瞰平原;而靠近泰国那一侧山势较缓,不过现在已经不能从泰国方面进入这里了。 
这个寺庙最显著的特点是依山而建。吴哥一带的大型寺庙都是建在平地,并且主体建筑布置紧凑,比如小吴哥、圣剑寺。而柏威夏寺从第一道门到最后的殿堂,足有800多米长,呈现狭长的格局。寺庙建筑分为几部分,中间由长长的沿山向上的引道连接,一路走上去,仿佛参拜天空圣殿。 参观是从七头蛇神娜迦开始的。 
柏威夏寺也是主要供奉湿婆神,所以道路两旁都是林迦。 
单体建筑的风格和其他寺庙比较类似。 
门楣上也有着刻画印度教神话的浮雕,我看到保存最完好的是这一块。 
说一些特别的吧~入口处矗立着柬埔寨和联合国国旗,暗示着此处复杂的政治关系。 
路上看到一个“长草”的小塔。从塔的门洞往里望,就能看到植物用根系征服石头的实录。 

这里的建筑没有全部完成修缮,到处是倾塌的石块,加之人少,很有意境。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部分建筑,除了回廊和前门,主体建筑全部坍塌,石块堆积成山。美丽的蓝天白云映照着废墟。我转了一圈,看到乱石之中不起眼处,有信众刚敬上的香。 


走到最后,有一处平台可以望远,下面的平原一望无际。 
这个是柬埔寨方向。据说某个方向看过去就是泰国了,我没有特意去找,但联通已经发来提醒“您已抵达泰国”。 最后再放一些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1.小吴哥(5🌟)
1113-1150年,苏利耶跋摩二世建造。 
时间进程终于来到了这位雄主。他对内统一政治,对外开疆拓土,还大兴土木(接下来的两个寺庙也是这位国王建的)。或许可以类比汉武气象? 小吴哥在通王城南边不远,是吴哥保存最完好、最宏伟的庙宇。都说柬埔寨的国宝是吴哥窟,狭义来讲就专指苏利耶跋摩二世修建的小吴哥。寺庙分三层,中央有五座尖塔,中心和四角各一座,从正面看就是三塔——这成为了柬埔寨国旗上的图案。 
小吴哥是唯一坐东朝西的吴哥寺庙,其他都是朝东。可能的原因是,国王想将这里作为自己死后的陵寝,西方象征着死亡与通往彼岸。不过,这位国王最终是战死沙场,没有归葬。 参观小吴哥要先穿过400多米长的引道和宽阔的护城河,入口处有一尊八臂的毗湿奴像。毗湿奴是小吴哥供奉的主神。 
建筑最外层的回廊绘满了印度教神话的浮雕。穿过浮雕长廊,就见到五座子弹形状的尖塔矗立在高台之上。还有婀娜的女神像,变幻的光影……总之看点很多。 蒂娃妲女神 女神浮雕是吴哥遗迹中我最爱的元素,其中以小吴哥为最。 据说女神像分两种,端庄站立的是蒂娃妲,翩然起舞的是阿普沙拉。而小吴哥的女神像兼具典雅与柔美。在回廊的墙上或立柱或是塔身,在转身或抬眼间,随时可能看到她们。 
▲一人独美 
▲开心露齿笑的两姐妹~裙子雕出了薄如蝉翼的纱裙质感,尤其是右边,裙子的纹样和花边清晰逼真。 
▲还是两姐妹,勾肩搭背 
▲三姐妹,姿态各异 
▲四姐妹,左边俩牵手,右边俩搂腰 
▲一群姐妹开Party 女神们各个头饰夸张得华丽,上身赤裸,穿半身穿薄裙,手持鲜花或其他小物件。有的地方单独出现,有的三两成群。结伴的女神更生动,她们亲昵地挽着手或搭着肩,身体呈现曼妙舒展的姿态。 据说工匠是以当时出入宫廷的女性为摹本,刻画的这些女神像,因此很有世俗气息,仿佛置身于一场宫廷盛宴。 神话浮雕 看壁画需要有些印度教的知识储备,最好请讲解。不然只能像我一样,努力地对照的展板寻找亮点。 长幅壁画《搅拌乳海》描绘的是印度教创世神话。 乳海代表宇宙最初时的混沌。天神(善)和阿修罗(恶)达成临时合作一起搅乳海,以获得能够长生不老的不死甘露。他们把蛇王作为搅拌绳,随着不断搅动,吉祥天女、月神、海螺等物相继涌现,最终不死甘露出现。善恶两方针对甘露发生争斗,最终是天神一方获胜,重新确立了宇宙的秩序。 中间是因陀罗神坐镇▼ 
左侧拉绳子的是阿修罗▼ 
右侧是天神▼ 
天神队伍最后掌舵的是猴神哈奴曼。孙悟空的形象可能就源于这位猴神▼ 
随着两方的搅动,上方出现舞蹈的阿普沙拉女神▼ 
《俱卢之战》:描绘的是印度教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关键战争。 被乱箭射穿的毗湿摩是战争双方共同的祖父,他有一个神奇的能力“选择自己死亡的时间”。因此被万箭穿心后,他没有立即死去,而是躺在箭床上目睹战争结束▼ 
参战的猴子军团▼ 
此外还有好几面壁画,但是我看过就不大记得了… 
▲中间凹下去的是吴哥王朝的轿子。《真腊风土记》的车轿篇记录了这种轿子,“以大布一条厚折…如船蓬而更阔” 
▲纤细的人 光影不同 坐东朝西的格局,让小吴哥成为绝佳的日出观赏点。5点40分抵达入口,已经有很多人了。 
最佳机位在建筑前的水池边,左右各有一水池,可以拍到日出与倒影。(而我在最需要广角的时候带了长焦😇) 
水池边里里外外站了几层的人。 
也有人独自走去远处的晨光下。 
太阳完全升起后,团状的云映照团状的棕糖树。 
下午5点左右,光线柔和了些,水池边的景色则是这样的。 
庙宇内,也可以寻觅光的形状。 
穿着鲜艳僧袍的小孩好奇地望向窗外;无头的古老佛像,被一束光笼罩。 
陡梯和尖塔 登小吴哥第三层需要爬上一段陡峭的楼梯,是在原来的石梯外层架的梯子。可以看到,古老的石梯坡度更陡,并且没有扶手。(佛教节日时第三层不开放) 
下图是曾经的国王专用梯。比其他的石梯略缓一点,但还是很陡。 
大概恐高症在吴哥不能从政。在王朝漫长的历史中,不晓得有没有国王或官员祭祀时从高台上摔死…… 中央五塔里,四个角的塔可以近距离浏览全貌。中心塔太高了,走近反而看不到。 
周围一些小塔风化得厉害,颇显沧桑。 
登高俯瞰。 
发现一个头上长草的塔(不是) 
从西边引道走来时,道路两边各有一个藏经阁,是一处经典机位:柱子正好框柱尖塔。 
最后彩蛋“心声安葬在岩洞”:《花样年华》的结尾,梁朝伟将埋藏心底的秘密吐露在一个小洞里。那个洞就在小吴哥的第二层。 
12.班提色玛寺(4🌟)

上篇已经写过了我的4天行程,本篇直接进入寺庙纯享。长文&多图预警! 本文按建造年代排列寺庙(不严谨的),而非浏览顺序。并附上个人喜好评分(主观的)。 1.神牛寺(3🌟)
9世纪时(879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这片地方又称罗洛斯遗址,是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所在,现存神牛寺、巴空寺和罗雷寺。早期建筑的用材和中后期有很大区别。早期主要用红砖,中后期用石料。 神牛寺是供奉湿婆神和王室先祖,共有两排六座砖塔。前面三个是供奉男性先祖,后面稍小的三个供奉女性先祖。 
中间原有一个林迦,象征着湿婆,现已不存。湿婆和毗湿奴、梵天共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在吴哥王朝以供奉湿婆的寺庙最多。 塔前的石牛也是湿婆信仰的体现,这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大概也是“神牛寺”名字的由来。 
砖塔外墙有灰泥的雕刻,已经历经了千年。 
塔旁边的这个建筑,据说是用于火化。吴哥王朝的王室贵族流行火葬。 
2.巴空寺(4🌟)
9世纪时(881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巴空寺是用于镇护国家的国寺,呈典型的“须弥山”结构:五层平台逐级缩小,中央高耸着一座尖塔。 在印度教中,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结构的寺庙还有多个,巴空寺是现存最早的。 
👇🏻寺前有两排林迦(林迦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是啥就意会吧) 
登上最高的高台,向下俯瞰,下方的道路笔直延伸。👇🏻 
3.巴肯寺&巴肯山(2🌟)
9世纪,耶输跋摩一世建造。这位国王将都城从罗洛斯迁至吴哥地区,揭开了吴哥王朝辉煌时代的序幕。 国王选择在巴肯山上建立国寺。巴肯山只有70米高,算是这片地区的制高点。巴肯寺也是须弥山结构,五层高台上竖立着许多小塔。 
现在,这里以日落观赏点而闻名,步行十几分钟即可登顶,五点多抵达时游客如织。可惜我去的那天云层太厚,没有看到落日。 中央塔上半部分已坍塌。墙上的雕刻的女神像虽有部分风化,但仍可见气韵。 
据说在山顶向西可以看见小吴哥,我当时没注意看😤 4.豆蔻寺(4🌟)
建于921年曷利沙跋摩一世时期,供奉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 豆蔻寺规模很小,五座红砖塔一字排开,一览无余。 
砖塔顶部均已损毁。下半部分是法国在1960年代进行了修复,法国人新补的砖块都标记了CA,走近才能看到。 
豆蔻寺虽小,塔内壁上的浮雕却是独一份的精美。 中央那座塔的三面均有壁画,刻画的都是毗湿奴神。 
▲正面:八个手臂的毗湿奴,周围全是他的信众 
▲左面(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 
▲右面(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骑在金翅大鹏鸟上 最北侧的塔两面有壁画,中央站立的均是毗湿奴的老婆吉祥天女。 
5.贡开金字塔(4🌟)
928–942年阇耶跋摩四世营建。 
阇耶跋摩四世是政变夺位,上位后抛弃了旧都吴哥,在100多公里外的贡开地区建造新都。他经营贡开20年,建造了许多寺庙,然而他的下一任就又迁都回了吴哥。 贡开作为都城的时代很短暂,但遗留至今的寺庙仍有30余座,其中最独特的当属贡开金字塔。2023年时贡开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贡开金字塔需要包车前往,门票15美金,当场现金购买。 进入后,先是一片寺庙遗址。寺庙大多保持着倾塌的模样,高大笔直的树木耸立在寺庙中央或石碓之上。可以想象在几百年的时间中,它们缓慢生长的根系,实现了“撬动”这样一个有爆发力的动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像一个小人,可能要成仙了 
▲像生姜的根系 一座砖塔正在维修。4点左右经过时正在施工,5点半返程时工人就已经下班了。 
金字塔是突然映入眼帘的。 这个7层的建筑,和玛雅金字塔有着相似的外观。正面有石阶梯,一千多年前国王与高官就是从这里登塔祭拜吧。现在这个台阶已封闭,游客要从侧面新建的木梯爬上。 
登上160层楼梯,金字塔顶视野开阔,无边无际的树林。 
附近有一座供奉林迦的寺庙,据说是最大的林迦。闻名过去看了眼,嗯…确实很大。 
6.东梅奔寺(3🌟)
10世纪中叶(953年)由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 东梅奔寺建造在东巴莱的湖心岛上。东巴莱是60年前耶输跋摩一世国王建造的大型贮水池,强大的水利工程使水稻可以一年两熟,足够的粮食产能为吴哥不断兴建大型寺庙提供了基础。 如今,东巴莱早已干涸成陆地,车子可以开到寺院门前。曾经要乘船才能到访这里,人们怀着崇敬的心,看须弥山式的高耸寺院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印度教中,神山须弥山正是被圣水环绕。 东梅奔寺有三层高台,用石头搭建。上面立五座砖塔,四角和中央各一座,中央塔供奉湿婆。 
这里的石像是一个看点。每层高台的四角都有石象或石狮,寺前也有石狮,器宇轩昂。 
▲蓝天白云有多好看,当场就有多晒 
▲它们都面朝外,所以拍的是侧面照 7.比粒寺(3🌟)
同样是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年代比东梅奔寺晚几年,在961至968年之间,这也是这位国王治下和平富庶的时期。 
比粒寺的位置距离东梅奔寺很近,形制也基本一样,三层高台+五座砖塔。 
比粒寺最特别的点在于,这里是国王和贵族火葬的场所,又称“变身塔”。 
▲左侧建筑就是火葬的场所,左右各一座 
▲石台高且陡 
▲砖塔外侧高度风化的女神像 8.女王宫(5🌟)
10世后期(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和阇耶跋摩五世在位时期)的帝师耶输里乌拉哈修建。虽然不是王室修建,但浮雕的精致程度冠绝吴哥。 
“女王宫”是近代法国人给起的名字。 这个寺庙规模小巧,建筑使用红砂岩,通体泛着温柔的玫瑰色。外墙的浮雕细密繁复,每面墙都立着端庄优雅的蒂娃妲女神。最初发现这里的人们以为是为女性所建。其实这里与女王没一点关系,是高官建造的主祀湿婆的印度教神庙。 1923年,一位22岁的法国青年来到女王宫,为美丽的浮雕所倾倒,竟敲下来几块女神像想带走。幸好被当局截获,他也因此获罪。35年后,这个偷盗吴哥文物未遂的青年成了法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他叫安德烈·马尔罗。 这个荒诞的轶事,让女王宫被世人瞩目,蒂娃妲女神像有了“东方蒙娜丽莎”的称誉。 
走近女王宫第一道门时,我就被门楣的浮雕美到了。 门楣呈三角形,中央是骑着三头象的因陀罗神(这是因陀罗的辨认标志)。周围是滚滚浪花。印度教创世神话认为宇宙的混沌状态是海,浪花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女王宫几乎所有门楣上不留空隙,被繁复的涌动的浪花填满。 
穿过这道门是一条长长的引道,两旁立林迦。走在引道上就可以一览女王宫全貌,只有几座小塔和藏经阁。
正门的浮雕更是精致。端坐在两个象鼻中间的是毗湿奴的妻子,下面是金翅大鹏鸟,周围仍是充盈着浪花。 
再走进,就看到三座塔一字排开,中央塔的门楣上是跳舞的湿婆。湿婆跳的是毁灭之舞,亦是生命之舞,象征着印度教生与死的哲学。 
最后面(西面)的一块浮雕很有意思,描绘的是《罗摩衍那》的故事。这本书和《摩柯婆罗多》是印度教最重要的两部史诗。 《罗摩衍那》的主角是猴神哈奴曼,主线是他帮助罗摩战胜魔王,寻回妻子。为什么猴神要帮罗摩呢?因为在早先,罗摩曾帮助猴王取得王位。 这幅浮雕描绘的就是这个故事起源的桥段。中央是猴王兄弟在打架,右侧拉弓的人就是罗摩,他正从旁襄助。左下角的两只猴子很好玩,倒地抱在一起,两脸惊恐。 
塔前的门神也很有特色。有人像,还有猴子、狮子、鸟神,都是跪坐的姿态。这样的“动物开大会”,在我所见的吴哥寺庙里没有第二例。 
正巧一只壁虎爬到猴子脸上,猴子的表情好像一下生动起来。 
最后放一些女王宫美图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9.巴芳寺(4🌟)
11世纪中期(约1060)乌达雅地耶跋摩二世建造。 
从如今的吴哥遗迹格局来看,巴芳寺位于通王城中心区域。通王城是建寺100多年后(12世纪末)阇耶跋摩七世在前代都城基础上建造的新首都,囊括了巴芳寺这个前人修建的国寺。 又在通王城建成的100年后,1295年,元代人周达观出使吴哥,到访了通王城。他在《真腊风土记》中记录道,金塔和国王寝宫之间,有“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郁然”。根据通王城内建筑方位,“金塔”应该是巴戎寺,“铜塔”就是巴芳寺了。此时距离巴芳寺初建已过去200多年,这座寺庙仍然高耸雄伟,一定是得到了历代国王的尊崇与维护。 参观巴芳寺,一般是巴戎寺的下一站,走几百米就会看到门楼的遗址。 
从门楼到寺庙有着长长的引道,足有200米长。 
导游教我们,可以到支撑引道的石柱之间拍照,确实是一个好打卡点。 
巴芳寺有三层高台,台面依次缩小,呈金字塔状,象征着须弥山。寺中供奉的主神是湿婆神。 

每层高台都可以爬上,楼梯很陡……体感比小吴哥要陡。 
高台上有小塔和回廊。 
登高可以俯瞰来时的路。 
最高层的中央塔没有完全修复,只能脑补一下了。 
巴芳寺初建时吴哥王朝崇信印度教,后来改信佛教。在巴芳寺能看到一尊后建的巨大的卧佛。但我没有看到,遗憾😢 还值得一提的是,巴芳寺是我见到猴子最多的寺庙。 
10.柏威夏寺(5🌟)
柏威夏寺最早可追溯到9世纪,直至12世纪初才竣工,历经多代国王的修建。 
柏威夏寺在暹粒以北200多公里,属于柏威夏省,位于柬泰边境线。不过,在当年吴哥王朝的强盛期,这里并非帝国的边疆,而是属于腹地。这座规模宏大的寺庙,是帝国的控制和影响力的见证。 近代以来,柬埔寨和泰国都宣称对该寺拥有主权。1962年,联合国国际审判法院将柏威夏寺判为柬埔寨所有;2008年,柬埔寨将柏威夏寺申遗成功。尽管如此,围绕这个地方,两国还是起过好几次冲突。这算是西方殖民与民族国家独立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的一个坑。 
从暹粒出发到柏威夏寺,需要三四个小时车程。有些路段路况不太好,颠簸起来都会有失重感。 私家车只能开到售票处,门票10美金现场购买,然后还需要换乘景区的皮卡或者摩托上山。我选择的皮卡,25美金一辆,可以坐多人。这段路很陡……我默默庆幸没有选自己开摩托。 柏威夏寺建在扁担山上,海拔500多米。靠柬埔寨一侧的山势陡峭,可以说寺庙高立在悬崖之上,俯瞰平原;而靠近泰国那一侧山势较缓,不过现在已经不能从泰国方面进入这里了。 
这个寺庙最显著的特点是依山而建。吴哥一带的大型寺庙都是建在平地,并且主体建筑布置紧凑,比如小吴哥、圣剑寺。而柏威夏寺从第一道门到最后的殿堂,足有800多米长,呈现狭长的格局。寺庙建筑分为几部分,中间由长长的沿山向上的引道连接,一路走上去,仿佛参拜天空圣殿。 参观是从七头蛇神娜迦开始的。 
柏威夏寺也是主要供奉湿婆神,所以道路两旁都是林迦。 
单体建筑的风格和其他寺庙比较类似。 
门楣上也有着刻画印度教神话的浮雕,我看到保存最完好的是这一块。 
说一些特别的吧~入口处矗立着柬埔寨和联合国国旗,暗示着此处复杂的政治关系。 
路上看到一个“长草”的小塔。从塔的门洞往里望,就能看到植物用根系征服石头的实录。 

这里的建筑没有全部完成修缮,到处是倾塌的石块,加之人少,很有意境。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部分建筑,除了回廊和前门,主体建筑全部坍塌,石块堆积成山。美丽的蓝天白云映照着废墟。我转了一圈,看到乱石之中不起眼处,有信众刚敬上的香。 


走到最后,有一处平台可以望远,下面的平原一望无际。 
这个是柬埔寨方向。据说某个方向看过去就是泰国了,我没有特意去找,但联通已经发来提醒“您已抵达泰国”。 最后再放一些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1.小吴哥(5🌟)

上篇已经写过了我的4天行程,本篇直接进入寺庙纯享。长文&多图预警! 本文按建造年代排列寺庙(不严谨的),而非浏览顺序。并附上个人喜好评分(主观的)。 1.神牛寺(3🌟)
9世纪时(879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这片地方又称罗洛斯遗址,是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所在,现存神牛寺、巴空寺和罗雷寺。早期建筑的用材和中后期有很大区别。早期主要用红砖,中后期用石料。 神牛寺是供奉湿婆神和王室先祖,共有两排六座砖塔。前面三个是供奉男性先祖,后面稍小的三个供奉女性先祖。 
中间原有一个林迦,象征着湿婆,现已不存。湿婆和毗湿奴、梵天共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在吴哥王朝以供奉湿婆的寺庙最多。 塔前的石牛也是湿婆信仰的体现,这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大概也是“神牛寺”名字的由来。 
砖塔外墙有灰泥的雕刻,已经历经了千年。 
塔旁边的这个建筑,据说是用于火化。吴哥王朝的王室贵族流行火葬。 
2.巴空寺(4🌟)
9世纪时(881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巴空寺是用于镇护国家的国寺,呈典型的“须弥山”结构:五层平台逐级缩小,中央高耸着一座尖塔。 在印度教中,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结构的寺庙还有多个,巴空寺是现存最早的。 
👇🏻寺前有两排林迦(林迦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是啥就意会吧) 
登上最高的高台,向下俯瞰,下方的道路笔直延伸。👇🏻 
3.巴肯寺&巴肯山(2🌟)
9世纪,耶输跋摩一世建造。这位国王将都城从罗洛斯迁至吴哥地区,揭开了吴哥王朝辉煌时代的序幕。 国王选择在巴肯山上建立国寺。巴肯山只有70米高,算是这片地区的制高点。巴肯寺也是须弥山结构,五层高台上竖立着许多小塔。 
现在,这里以日落观赏点而闻名,步行十几分钟即可登顶,五点多抵达时游客如织。可惜我去的那天云层太厚,没有看到落日。 中央塔上半部分已坍塌。墙上的雕刻的女神像虽有部分风化,但仍可见气韵。 
据说在山顶向西可以看见小吴哥,我当时没注意看😤 4.豆蔻寺(4🌟)
建于921年曷利沙跋摩一世时期,供奉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 豆蔻寺规模很小,五座红砖塔一字排开,一览无余。 
砖塔顶部均已损毁。下半部分是法国在1960年代进行了修复,法国人新补的砖块都标记了CA,走近才能看到。 
豆蔻寺虽小,塔内壁上的浮雕却是独一份的精美。 中央那座塔的三面均有壁画,刻画的都是毗湿奴神。 
▲正面:八个手臂的毗湿奴,周围全是他的信众 
▲左面(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 
▲右面(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骑在金翅大鹏鸟上 最北侧的塔两面有壁画,中央站立的均是毗湿奴的老婆吉祥天女。 
5.贡开金字塔(4🌟)
928–942年阇耶跋摩四世营建。 
阇耶跋摩四世是政变夺位,上位后抛弃了旧都吴哥,在100多公里外的贡开地区建造新都。他经营贡开20年,建造了许多寺庙,然而他的下一任就又迁都回了吴哥。 贡开作为都城的时代很短暂,但遗留至今的寺庙仍有30余座,其中最独特的当属贡开金字塔。2023年时贡开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贡开金字塔需要包车前往,门票15美金,当场现金购买。 进入后,先是一片寺庙遗址。寺庙大多保持着倾塌的模样,高大笔直的树木耸立在寺庙中央或石碓之上。可以想象在几百年的时间中,它们缓慢生长的根系,实现了“撬动”这样一个有爆发力的动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像一个小人,可能要成仙了 
▲像生姜的根系 一座砖塔正在维修。4点左右经过时正在施工,5点半返程时工人就已经下班了。 
金字塔是突然映入眼帘的。 这个7层的建筑,和玛雅金字塔有着相似的外观。正面有石阶梯,一千多年前国王与高官就是从这里登塔祭拜吧。现在这个台阶已封闭,游客要从侧面新建的木梯爬上。 
登上160层楼梯,金字塔顶视野开阔,无边无际的树林。 
附近有一座供奉林迦的寺庙,据说是最大的林迦。闻名过去看了眼,嗯…确实很大。 
6.东梅奔寺(3🌟)
10世纪中叶(953年)由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 东梅奔寺建造在东巴莱的湖心岛上。东巴莱是60年前耶输跋摩一世国王建造的大型贮水池,强大的水利工程使水稻可以一年两熟,足够的粮食产能为吴哥不断兴建大型寺庙提供了基础。 如今,东巴莱早已干涸成陆地,车子可以开到寺院门前。曾经要乘船才能到访这里,人们怀着崇敬的心,看须弥山式的高耸寺院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印度教中,神山须弥山正是被圣水环绕。 东梅奔寺有三层高台,用石头搭建。上面立五座砖塔,四角和中央各一座,中央塔供奉湿婆。 
这里的石像是一个看点。每层高台的四角都有石象或石狮,寺前也有石狮,器宇轩昂。 
▲蓝天白云有多好看,当场就有多晒 
▲它们都面朝外,所以拍的是侧面照 7.比粒寺(3🌟)
同样是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年代比东梅奔寺晚几年,在961至968年之间,这也是这位国王治下和平富庶的时期。 
比粒寺的位置距离东梅奔寺很近,形制也基本一样,三层高台+五座砖塔。 
比粒寺最特别的点在于,这里是国王和贵族火葬的场所,又称“变身塔”。 
▲左侧建筑就是火葬的场所,左右各一座 
▲石台高且陡 
▲砖塔外侧高度风化的女神像 8.女王宫(5🌟)
10世后期(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和阇耶跋摩五世在位时期)的帝师耶输里乌拉哈修建。虽然不是王室修建,但浮雕的精致程度冠绝吴哥。 
“女王宫”是近代法国人给起的名字。 这个寺庙规模小巧,建筑使用红砂岩,通体泛着温柔的玫瑰色。外墙的浮雕细密繁复,每面墙都立着端庄优雅的蒂娃妲女神。最初发现这里的人们以为是为女性所建。其实这里与女王没一点关系,是高官建造的主祀湿婆的印度教神庙。 1923年,一位22岁的法国青年来到女王宫,为美丽的浮雕所倾倒,竟敲下来几块女神像想带走。幸好被当局截获,他也因此获罪。35年后,这个偷盗吴哥文物未遂的青年成了法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他叫安德烈·马尔罗。 这个荒诞的轶事,让女王宫被世人瞩目,蒂娃妲女神像有了“东方蒙娜丽莎”的称誉。 
走近女王宫第一道门时,我就被门楣的浮雕美到了。 门楣呈三角形,中央是骑着三头象的因陀罗神(这是因陀罗的辨认标志)。周围是滚滚浪花。印度教创世神话认为宇宙的混沌状态是海,浪花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女王宫几乎所有门楣上不留空隙,被繁复的涌动的浪花填满。 
穿过这道门是一条长长的引道,两旁立林迦。走在引道上就可以一览女王宫全貌,只有几座小塔和藏经阁。
正门的浮雕更是精致。端坐在两个象鼻中间的是毗湿奴的妻子,下面是金翅大鹏鸟,周围仍是充盈着浪花。 
再走进,就看到三座塔一字排开,中央塔的门楣上是跳舞的湿婆。湿婆跳的是毁灭之舞,亦是生命之舞,象征着印度教生与死的哲学。 
最后面(西面)的一块浮雕很有意思,描绘的是《罗摩衍那》的故事。这本书和《摩柯婆罗多》是印度教最重要的两部史诗。 《罗摩衍那》的主角是猴神哈奴曼,主线是他帮助罗摩战胜魔王,寻回妻子。为什么猴神要帮罗摩呢?因为在早先,罗摩曾帮助猴王取得王位。 这幅浮雕描绘的就是这个故事起源的桥段。中央是猴王兄弟在打架,右侧拉弓的人就是罗摩,他正从旁襄助。左下角的两只猴子很好玩,倒地抱在一起,两脸惊恐。 
塔前的门神也很有特色。有人像,还有猴子、狮子、鸟神,都是跪坐的姿态。这样的“动物开大会”,在我所见的吴哥寺庙里没有第二例。 
正巧一只壁虎爬到猴子脸上,猴子的表情好像一下生动起来。 
最后放一些女王宫美图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9.巴芳寺(4🌟)
11世纪中期(约1060)乌达雅地耶跋摩二世建造。 
从如今的吴哥遗迹格局来看,巴芳寺位于通王城中心区域。通王城是建寺100多年后(12世纪末)阇耶跋摩七世在前代都城基础上建造的新首都,囊括了巴芳寺这个前人修建的国寺。 又在通王城建成的100年后,1295年,元代人周达观出使吴哥,到访了通王城。他在《真腊风土记》中记录道,金塔和国王寝宫之间,有“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郁然”。根据通王城内建筑方位,“金塔”应该是巴戎寺,“铜塔”就是巴芳寺了。此时距离巴芳寺初建已过去200多年,这座寺庙仍然高耸雄伟,一定是得到了历代国王的尊崇与维护。 参观巴芳寺,一般是巴戎寺的下一站,走几百米就会看到门楼的遗址。 
从门楼到寺庙有着长长的引道,足有200米长。 
导游教我们,可以到支撑引道的石柱之间拍照,确实是一个好打卡点。 
巴芳寺有三层高台,台面依次缩小,呈金字塔状,象征着须弥山。寺中供奉的主神是湿婆神。 

每层高台都可以爬上,楼梯很陡……体感比小吴哥要陡。 
高台上有小塔和回廊。 
登高可以俯瞰来时的路。 
最高层的中央塔没有完全修复,只能脑补一下了。 
巴芳寺初建时吴哥王朝崇信印度教,后来改信佛教。在巴芳寺能看到一尊后建的巨大的卧佛。但我没有看到,遗憾😢 还值得一提的是,巴芳寺是我见到猴子最多的寺庙。 
10.柏威夏寺(5🌟)

上篇已经写过了我的4天行程,本篇直接进入寺庙纯享。长文&多图预警! 本文按建造年代排列寺庙(不严谨的),而非浏览顺序。并附上个人喜好评分(主观的)。 1.神牛寺(3🌟)
9世纪时(879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这片地方又称罗洛斯遗址,是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所在,现存神牛寺、巴空寺和罗雷寺。早期建筑的用材和中后期有很大区别。早期主要用红砖,中后期用石料。 神牛寺是供奉湿婆神和王室先祖,共有两排六座砖塔。前面三个是供奉男性先祖,后面稍小的三个供奉女性先祖。 
中间原有一个林迦,象征着湿婆,现已不存。湿婆和毗湿奴、梵天共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在吴哥王朝以供奉湿婆的寺庙最多。 塔前的石牛也是湿婆信仰的体现,这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大概也是“神牛寺”名字的由来。 
砖塔外墙有灰泥的雕刻,已经历经了千年。 
塔旁边的这个建筑,据说是用于火化。吴哥王朝的王室贵族流行火葬。 
2.巴空寺(4🌟)
9世纪时(881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巴空寺是用于镇护国家的国寺,呈典型的“须弥山”结构:五层平台逐级缩小,中央高耸着一座尖塔。 在印度教中,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结构的寺庙还有多个,巴空寺是现存最早的。 
👇🏻寺前有两排林迦(林迦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是啥就意会吧) 
登上最高的高台,向下俯瞰,下方的道路笔直延伸。👇🏻 
3.巴肯寺&巴肯山(2🌟)
9世纪,耶输跋摩一世建造。这位国王将都城从罗洛斯迁至吴哥地区,揭开了吴哥王朝辉煌时代的序幕。 国王选择在巴肯山上建立国寺。巴肯山只有70米高,算是这片地区的制高点。巴肯寺也是须弥山结构,五层高台上竖立着许多小塔。 
现在,这里以日落观赏点而闻名,步行十几分钟即可登顶,五点多抵达时游客如织。可惜我去的那天云层太厚,没有看到落日。 中央塔上半部分已坍塌。墙上的雕刻的女神像虽有部分风化,但仍可见气韵。 
据说在山顶向西可以看见小吴哥,我当时没注意看😤 4.豆蔻寺(4🌟)
建于921年曷利沙跋摩一世时期,供奉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 豆蔻寺规模很小,五座红砖塔一字排开,一览无余。 
砖塔顶部均已损毁。下半部分是法国在1960年代进行了修复,法国人新补的砖块都标记了CA,走近才能看到。 
豆蔻寺虽小,塔内壁上的浮雕却是独一份的精美。 中央那座塔的三面均有壁画,刻画的都是毗湿奴神。 
▲正面:八个手臂的毗湿奴,周围全是他的信众 
▲左面(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 
▲右面(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骑在金翅大鹏鸟上 最北侧的塔两面有壁画,中央站立的均是毗湿奴的老婆吉祥天女。 
5.贡开金字塔(4🌟)
928–942年阇耶跋摩四世营建。 
阇耶跋摩四世是政变夺位,上位后抛弃了旧都吴哥,在100多公里外的贡开地区建造新都。他经营贡开20年,建造了许多寺庙,然而他的下一任就又迁都回了吴哥。 贡开作为都城的时代很短暂,但遗留至今的寺庙仍有30余座,其中最独特的当属贡开金字塔。2023年时贡开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贡开金字塔需要包车前往,门票15美金,当场现金购买。 进入后,先是一片寺庙遗址。寺庙大多保持着倾塌的模样,高大笔直的树木耸立在寺庙中央或石碓之上。可以想象在几百年的时间中,它们缓慢生长的根系,实现了“撬动”这样一个有爆发力的动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像一个小人,可能要成仙了 
▲像生姜的根系 一座砖塔正在维修。4点左右经过时正在施工,5点半返程时工人就已经下班了。 
金字塔是突然映入眼帘的。 这个7层的建筑,和玛雅金字塔有着相似的外观。正面有石阶梯,一千多年前国王与高官就是从这里登塔祭拜吧。现在这个台阶已封闭,游客要从侧面新建的木梯爬上。 
登上160层楼梯,金字塔顶视野开阔,无边无际的树林。 
附近有一座供奉林迦的寺庙,据说是最大的林迦。闻名过去看了眼,嗯…确实很大。 
6.东梅奔寺(3🌟)
10世纪中叶(953年)由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 东梅奔寺建造在东巴莱的湖心岛上。东巴莱是60年前耶输跋摩一世国王建造的大型贮水池,强大的水利工程使水稻可以一年两熟,足够的粮食产能为吴哥不断兴建大型寺庙提供了基础。 如今,东巴莱早已干涸成陆地,车子可以开到寺院门前。曾经要乘船才能到访这里,人们怀着崇敬的心,看须弥山式的高耸寺院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印度教中,神山须弥山正是被圣水环绕。 东梅奔寺有三层高台,用石头搭建。上面立五座砖塔,四角和中央各一座,中央塔供奉湿婆。 
这里的石像是一个看点。每层高台的四角都有石象或石狮,寺前也有石狮,器宇轩昂。 
▲蓝天白云有多好看,当场就有多晒 
▲它们都面朝外,所以拍的是侧面照 7.比粒寺(3🌟)
同样是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年代比东梅奔寺晚几年,在961至968年之间,这也是这位国王治下和平富庶的时期。 
比粒寺的位置距离东梅奔寺很近,形制也基本一样,三层高台+五座砖塔。 
比粒寺最特别的点在于,这里是国王和贵族火葬的场所,又称“变身塔”。 
▲左侧建筑就是火葬的场所,左右各一座 
▲石台高且陡 
▲砖塔外侧高度风化的女神像 8.女王宫(5🌟)
10世后期(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和阇耶跋摩五世在位时期)的帝师耶输里乌拉哈修建。虽然不是王室修建,但浮雕的精致程度冠绝吴哥。 
“女王宫”是近代法国人给起的名字。 这个寺庙规模小巧,建筑使用红砂岩,通体泛着温柔的玫瑰色。外墙的浮雕细密繁复,每面墙都立着端庄优雅的蒂娃妲女神。最初发现这里的人们以为是为女性所建。其实这里与女王没一点关系,是高官建造的主祀湿婆的印度教神庙。 1923年,一位22岁的法国青年来到女王宫,为美丽的浮雕所倾倒,竟敲下来几块女神像想带走。幸好被当局截获,他也因此获罪。35年后,这个偷盗吴哥文物未遂的青年成了法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他叫安德烈·马尔罗。 这个荒诞的轶事,让女王宫被世人瞩目,蒂娃妲女神像有了“东方蒙娜丽莎”的称誉。 
走近女王宫第一道门时,我就被门楣的浮雕美到了。 门楣呈三角形,中央是骑着三头象的因陀罗神(这是因陀罗的辨认标志)。周围是滚滚浪花。印度教创世神话认为宇宙的混沌状态是海,浪花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女王宫几乎所有门楣上不留空隙,被繁复的涌动的浪花填满。 
穿过这道门是一条长长的引道,两旁立林迦。走在引道上就可以一览女王宫全貌,只有几座小塔和藏经阁。
正门的浮雕更是精致。端坐在两个象鼻中间的是毗湿奴的妻子,下面是金翅大鹏鸟,周围仍是充盈着浪花。 
再走进,就看到三座塔一字排开,中央塔的门楣上是跳舞的湿婆。湿婆跳的是毁灭之舞,亦是生命之舞,象征着印度教生与死的哲学。 
最后面(西面)的一块浮雕很有意思,描绘的是《罗摩衍那》的故事。这本书和《摩柯婆罗多》是印度教最重要的两部史诗。 《罗摩衍那》的主角是猴神哈奴曼,主线是他帮助罗摩战胜魔王,寻回妻子。为什么猴神要帮罗摩呢?因为在早先,罗摩曾帮助猴王取得王位。 这幅浮雕描绘的就是这个故事起源的桥段。中央是猴王兄弟在打架,右侧拉弓的人就是罗摩,他正从旁襄助。左下角的两只猴子很好玩,倒地抱在一起,两脸惊恐。 
塔前的门神也很有特色。有人像,还有猴子、狮子、鸟神,都是跪坐的姿态。这样的“动物开大会”,在我所见的吴哥寺庙里没有第二例。 
正巧一只壁虎爬到猴子脸上,猴子的表情好像一下生动起来。 
最后放一些女王宫美图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9.巴芳寺(4🌟)

上篇已经写过了我的4天行程,本篇直接进入寺庙纯享。长文&多图预警! 本文按建造年代排列寺庙(不严谨的),而非浏览顺序。并附上个人喜好评分(主观的)。 1.神牛寺(3🌟)
9世纪时(879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这片地方又称罗洛斯遗址,是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所在,现存神牛寺、巴空寺和罗雷寺。早期建筑的用材和中后期有很大区别。早期主要用红砖,中后期用石料。 神牛寺是供奉湿婆神和王室先祖,共有两排六座砖塔。前面三个是供奉男性先祖,后面稍小的三个供奉女性先祖。 
中间原有一个林迦,象征着湿婆,现已不存。湿婆和毗湿奴、梵天共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在吴哥王朝以供奉湿婆的寺庙最多。 塔前的石牛也是湿婆信仰的体现,这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大概也是“神牛寺”名字的由来。 
砖塔外墙有灰泥的雕刻,已经历经了千年。 
塔旁边的这个建筑,据说是用于火化。吴哥王朝的王室贵族流行火葬。 
2.巴空寺(4🌟)
9世纪时(881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巴空寺是用于镇护国家的国寺,呈典型的“须弥山”结构:五层平台逐级缩小,中央高耸着一座尖塔。 在印度教中,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结构的寺庙还有多个,巴空寺是现存最早的。 
👇🏻寺前有两排林迦(林迦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是啥就意会吧) 
登上最高的高台,向下俯瞰,下方的道路笔直延伸。👇🏻 
3.巴肯寺&巴肯山(2🌟)
9世纪,耶输跋摩一世建造。这位国王将都城从罗洛斯迁至吴哥地区,揭开了吴哥王朝辉煌时代的序幕。 国王选择在巴肯山上建立国寺。巴肯山只有70米高,算是这片地区的制高点。巴肯寺也是须弥山结构,五层高台上竖立着许多小塔。 
现在,这里以日落观赏点而闻名,步行十几分钟即可登顶,五点多抵达时游客如织。可惜我去的那天云层太厚,没有看到落日。 中央塔上半部分已坍塌。墙上的雕刻的女神像虽有部分风化,但仍可见气韵。 
据说在山顶向西可以看见小吴哥,我当时没注意看😤 4.豆蔻寺(4🌟)
建于921年曷利沙跋摩一世时期,供奉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 豆蔻寺规模很小,五座红砖塔一字排开,一览无余。 
砖塔顶部均已损毁。下半部分是法国在1960年代进行了修复,法国人新补的砖块都标记了CA,走近才能看到。 
豆蔻寺虽小,塔内壁上的浮雕却是独一份的精美。 中央那座塔的三面均有壁画,刻画的都是毗湿奴神。 
▲正面:八个手臂的毗湿奴,周围全是他的信众 
▲左面(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 
▲右面(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骑在金翅大鹏鸟上 最北侧的塔两面有壁画,中央站立的均是毗湿奴的老婆吉祥天女。 
5.贡开金字塔(4🌟)
928–942年阇耶跋摩四世营建。 
阇耶跋摩四世是政变夺位,上位后抛弃了旧都吴哥,在100多公里外的贡开地区建造新都。他经营贡开20年,建造了许多寺庙,然而他的下一任就又迁都回了吴哥。 贡开作为都城的时代很短暂,但遗留至今的寺庙仍有30余座,其中最独特的当属贡开金字塔。2023年时贡开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贡开金字塔需要包车前往,门票15美金,当场现金购买。 进入后,先是一片寺庙遗址。寺庙大多保持着倾塌的模样,高大笔直的树木耸立在寺庙中央或石碓之上。可以想象在几百年的时间中,它们缓慢生长的根系,实现了“撬动”这样一个有爆发力的动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像一个小人,可能要成仙了 
▲像生姜的根系 一座砖塔正在维修。4点左右经过时正在施工,5点半返程时工人就已经下班了。 
金字塔是突然映入眼帘的。 这个7层的建筑,和玛雅金字塔有着相似的外观。正面有石阶梯,一千多年前国王与高官就是从这里登塔祭拜吧。现在这个台阶已封闭,游客要从侧面新建的木梯爬上。 
登上160层楼梯,金字塔顶视野开阔,无边无际的树林。 
附近有一座供奉林迦的寺庙,据说是最大的林迦。闻名过去看了眼,嗯…确实很大。 
6.东梅奔寺(3🌟)
10世纪中叶(953年)由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 东梅奔寺建造在东巴莱的湖心岛上。东巴莱是60年前耶输跋摩一世国王建造的大型贮水池,强大的水利工程使水稻可以一年两熟,足够的粮食产能为吴哥不断兴建大型寺庙提供了基础。 如今,东巴莱早已干涸成陆地,车子可以开到寺院门前。曾经要乘船才能到访这里,人们怀着崇敬的心,看须弥山式的高耸寺院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印度教中,神山须弥山正是被圣水环绕。 东梅奔寺有三层高台,用石头搭建。上面立五座砖塔,四角和中央各一座,中央塔供奉湿婆。 
这里的石像是一个看点。每层高台的四角都有石象或石狮,寺前也有石狮,器宇轩昂。 
▲蓝天白云有多好看,当场就有多晒 
▲它们都面朝外,所以拍的是侧面照 7.比粒寺(3🌟)
同样是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年代比东梅奔寺晚几年,在961至968年之间,这也是这位国王治下和平富庶的时期。 
比粒寺的位置距离东梅奔寺很近,形制也基本一样,三层高台+五座砖塔。 
比粒寺最特别的点在于,这里是国王和贵族火葬的场所,又称“变身塔”。 
▲左侧建筑就是火葬的场所,左右各一座 
▲石台高且陡 
▲砖塔外侧高度风化的女神像 8.女王宫(5🌟)

上篇已经写过了我的4天行程,本篇直接进入寺庙纯享。长文&多图预警! 本文按建造年代排列寺庙(不严谨的),而非浏览顺序。并附上个人喜好评分(主观的)。 1.神牛寺(3🌟)
9世纪时(879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这片地方又称罗洛斯遗址,是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所在,现存神牛寺、巴空寺和罗雷寺。早期建筑的用材和中后期有很大区别。早期主要用红砖,中后期用石料。 神牛寺是供奉湿婆神和王室先祖,共有两排六座砖塔。前面三个是供奉男性先祖,后面稍小的三个供奉女性先祖。 
中间原有一个林迦,象征着湿婆,现已不存。湿婆和毗湿奴、梵天共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在吴哥王朝以供奉湿婆的寺庙最多。 塔前的石牛也是湿婆信仰的体现,这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大概也是“神牛寺”名字的由来。 
砖塔外墙有灰泥的雕刻,已经历经了千年。 
塔旁边的这个建筑,据说是用于火化。吴哥王朝的王室贵族流行火葬。 
2.巴空寺(4🌟)
9世纪时(881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巴空寺是用于镇护国家的国寺,呈典型的“须弥山”结构:五层平台逐级缩小,中央高耸着一座尖塔。 在印度教中,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结构的寺庙还有多个,巴空寺是现存最早的。 
👇🏻寺前有两排林迦(林迦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是啥就意会吧) 
登上最高的高台,向下俯瞰,下方的道路笔直延伸。👇🏻 
3.巴肯寺&巴肯山(2🌟)
9世纪,耶输跋摩一世建造。这位国王将都城从罗洛斯迁至吴哥地区,揭开了吴哥王朝辉煌时代的序幕。 国王选择在巴肯山上建立国寺。巴肯山只有70米高,算是这片地区的制高点。巴肯寺也是须弥山结构,五层高台上竖立着许多小塔。 
现在,这里以日落观赏点而闻名,步行十几分钟即可登顶,五点多抵达时游客如织。可惜我去的那天云层太厚,没有看到落日。 中央塔上半部分已坍塌。墙上的雕刻的女神像虽有部分风化,但仍可见气韵。 
据说在山顶向西可以看见小吴哥,我当时没注意看😤 4.豆蔻寺(4🌟)
建于921年曷利沙跋摩一世时期,供奉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 豆蔻寺规模很小,五座红砖塔一字排开,一览无余。 
砖塔顶部均已损毁。下半部分是法国在1960年代进行了修复,法国人新补的砖块都标记了CA,走近才能看到。 
豆蔻寺虽小,塔内壁上的浮雕却是独一份的精美。 中央那座塔的三面均有壁画,刻画的都是毗湿奴神。 
▲正面:八个手臂的毗湿奴,周围全是他的信众 
▲左面(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 
▲右面(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骑在金翅大鹏鸟上 最北侧的塔两面有壁画,中央站立的均是毗湿奴的老婆吉祥天女。 
5.贡开金字塔(4🌟)
928–942年阇耶跋摩四世营建。 
阇耶跋摩四世是政变夺位,上位后抛弃了旧都吴哥,在100多公里外的贡开地区建造新都。他经营贡开20年,建造了许多寺庙,然而他的下一任就又迁都回了吴哥。 贡开作为都城的时代很短暂,但遗留至今的寺庙仍有30余座,其中最独特的当属贡开金字塔。2023年时贡开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贡开金字塔需要包车前往,门票15美金,当场现金购买。 进入后,先是一片寺庙遗址。寺庙大多保持着倾塌的模样,高大笔直的树木耸立在寺庙中央或石碓之上。可以想象在几百年的时间中,它们缓慢生长的根系,实现了“撬动”这样一个有爆发力的动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像一个小人,可能要成仙了 
▲像生姜的根系 一座砖塔正在维修。4点左右经过时正在施工,5点半返程时工人就已经下班了。 
金字塔是突然映入眼帘的。 这个7层的建筑,和玛雅金字塔有着相似的外观。正面有石阶梯,一千多年前国王与高官就是从这里登塔祭拜吧。现在这个台阶已封闭,游客要从侧面新建的木梯爬上。 
登上160层楼梯,金字塔顶视野开阔,无边无际的树林。 
附近有一座供奉林迦的寺庙,据说是最大的林迦。闻名过去看了眼,嗯…确实很大。 
6.东梅奔寺(3🌟)
10世纪中叶(953年)由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建造。 东梅奔寺建造在东巴莱的湖心岛上。东巴莱是60年前耶输跋摩一世国王建造的大型贮水池,强大的水利工程使水稻可以一年两熟,足够的粮食产能为吴哥不断兴建大型寺庙提供了基础。 如今,东巴莱早已干涸成陆地,车子可以开到寺院门前。曾经要乘船才能到访这里,人们怀着崇敬的心,看须弥山式的高耸寺院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印度教中,神山须弥山正是被圣水环绕。 东梅奔寺有三层高台,用石头搭建。上面立五座砖塔,四角和中央各一座,中央塔供奉湿婆。 
这里的石像是一个看点。每层高台的四角都有石象或石狮,寺前也有石狮,器宇轩昂。 
▲蓝天白云有多好看,当场就有多晒 
▲它们都面朝外,所以拍的是侧面照 7.比粒寺(3🌟)

上篇已经写过了我的4天行程,本篇直接进入寺庙纯享。长文&多图预警! 本文按建造年代排列寺庙(不严谨的),而非浏览顺序。并附上个人喜好评分(主观的)。 1.神牛寺(3🌟)
9世纪时(879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这片地方又称罗洛斯遗址,是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所在,现存神牛寺、巴空寺和罗雷寺。早期建筑的用材和中后期有很大区别。早期主要用红砖,中后期用石料。 神牛寺是供奉湿婆神和王室先祖,共有两排六座砖塔。前面三个是供奉男性先祖,后面稍小的三个供奉女性先祖。 
中间原有一个林迦,象征着湿婆,现已不存。湿婆和毗湿奴、梵天共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在吴哥王朝以供奉湿婆的寺庙最多。 塔前的石牛也是湿婆信仰的体现,这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大概也是“神牛寺”名字的由来。 
砖塔外墙有灰泥的雕刻,已经历经了千年。 
塔旁边的这个建筑,据说是用于火化。吴哥王朝的王室贵族流行火葬。 
2.巴空寺(4🌟)
9世纪时(881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巴空寺是用于镇护国家的国寺,呈典型的“须弥山”结构:五层平台逐级缩小,中央高耸着一座尖塔。 在印度教中,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结构的寺庙还有多个,巴空寺是现存最早的。 
👇🏻寺前有两排林迦(林迦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是啥就意会吧) 
登上最高的高台,向下俯瞰,下方的道路笔直延伸。👇🏻 
3.巴肯寺&巴肯山(2🌟)
9世纪,耶输跋摩一世建造。这位国王将都城从罗洛斯迁至吴哥地区,揭开了吴哥王朝辉煌时代的序幕。 国王选择在巴肯山上建立国寺。巴肯山只有70米高,算是这片地区的制高点。巴肯寺也是须弥山结构,五层高台上竖立着许多小塔。 
现在,这里以日落观赏点而闻名,步行十几分钟即可登顶,五点多抵达时游客如织。可惜我去的那天云层太厚,没有看到落日。 中央塔上半部分已坍塌。墙上的雕刻的女神像虽有部分风化,但仍可见气韵。 
据说在山顶向西可以看见小吴哥,我当时没注意看😤 4.豆蔻寺(4🌟)
建于921年曷利沙跋摩一世时期,供奉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 豆蔻寺规模很小,五座红砖塔一字排开,一览无余。 
砖塔顶部均已损毁。下半部分是法国在1960年代进行了修复,法国人新补的砖块都标记了CA,走近才能看到。 
豆蔻寺虽小,塔内壁上的浮雕却是独一份的精美。 中央那座塔的三面均有壁画,刻画的都是毗湿奴神。 
▲正面:八个手臂的毗湿奴,周围全是他的信众 
▲左面(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 
▲右面(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骑在金翅大鹏鸟上 最北侧的塔两面有壁画,中央站立的均是毗湿奴的老婆吉祥天女。 
5.贡开金字塔(4🌟)
928–942年阇耶跋摩四世营建。 
阇耶跋摩四世是政变夺位,上位后抛弃了旧都吴哥,在100多公里外的贡开地区建造新都。他经营贡开20年,建造了许多寺庙,然而他的下一任就又迁都回了吴哥。 贡开作为都城的时代很短暂,但遗留至今的寺庙仍有30余座,其中最独特的当属贡开金字塔。2023年时贡开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贡开金字塔需要包车前往,门票15美金,当场现金购买。 进入后,先是一片寺庙遗址。寺庙大多保持着倾塌的模样,高大笔直的树木耸立在寺庙中央或石碓之上。可以想象在几百年的时间中,它们缓慢生长的根系,实现了“撬动”这样一个有爆发力的动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像一个小人,可能要成仙了 
▲像生姜的根系 一座砖塔正在维修。4点左右经过时正在施工,5点半返程时工人就已经下班了。 
金字塔是突然映入眼帘的。 这个7层的建筑,和玛雅金字塔有着相似的外观。正面有石阶梯,一千多年前国王与高官就是从这里登塔祭拜吧。现在这个台阶已封闭,游客要从侧面新建的木梯爬上。 
登上160层楼梯,金字塔顶视野开阔,无边无际的树林。 
附近有一座供奉林迦的寺庙,据说是最大的林迦。闻名过去看了眼,嗯…确实很大。 
6.东梅奔寺(3🌟)

上篇已经写过了我的4天行程,本篇直接进入寺庙纯享。长文&多图预警! 本文按建造年代排列寺庙(不严谨的),而非浏览顺序。并附上个人喜好评分(主观的)。 1.神牛寺(3🌟)
9世纪时(879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这片地方又称罗洛斯遗址,是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所在,现存神牛寺、巴空寺和罗雷寺。早期建筑的用材和中后期有很大区别。早期主要用红砖,中后期用石料。 神牛寺是供奉湿婆神和王室先祖,共有两排六座砖塔。前面三个是供奉男性先祖,后面稍小的三个供奉女性先祖。 
中间原有一个林迦,象征着湿婆,现已不存。湿婆和毗湿奴、梵天共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在吴哥王朝以供奉湿婆的寺庙最多。 塔前的石牛也是湿婆信仰的体现,这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大概也是“神牛寺”名字的由来。 
砖塔外墙有灰泥的雕刻,已经历经了千年。 
塔旁边的这个建筑,据说是用于火化。吴哥王朝的王室贵族流行火葬。 
2.巴空寺(4🌟)
9世纪时(881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巴空寺是用于镇护国家的国寺,呈典型的“须弥山”结构:五层平台逐级缩小,中央高耸着一座尖塔。 在印度教中,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结构的寺庙还有多个,巴空寺是现存最早的。 
👇🏻寺前有两排林迦(林迦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是啥就意会吧) 
登上最高的高台,向下俯瞰,下方的道路笔直延伸。👇🏻 
3.巴肯寺&巴肯山(2🌟)
9世纪,耶输跋摩一世建造。这位国王将都城从罗洛斯迁至吴哥地区,揭开了吴哥王朝辉煌时代的序幕。 国王选择在巴肯山上建立国寺。巴肯山只有70米高,算是这片地区的制高点。巴肯寺也是须弥山结构,五层高台上竖立着许多小塔。 
现在,这里以日落观赏点而闻名,步行十几分钟即可登顶,五点多抵达时游客如织。可惜我去的那天云层太厚,没有看到落日。 中央塔上半部分已坍塌。墙上的雕刻的女神像虽有部分风化,但仍可见气韵。 
据说在山顶向西可以看见小吴哥,我当时没注意看😤 4.豆蔻寺(4🌟)
建于921年曷利沙跋摩一世时期,供奉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 豆蔻寺规模很小,五座红砖塔一字排开,一览无余。 
砖塔顶部均已损毁。下半部分是法国在1960年代进行了修复,法国人新补的砖块都标记了CA,走近才能看到。 
豆蔻寺虽小,塔内壁上的浮雕却是独一份的精美。 中央那座塔的三面均有壁画,刻画的都是毗湿奴神。 
▲正面:八个手臂的毗湿奴,周围全是他的信众 
▲左面(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 
▲右面(北面):四个手臂的毗湿奴,骑在金翅大鹏鸟上 最北侧的塔两面有壁画,中央站立的均是毗湿奴的老婆吉祥天女。 
5.贡开金字塔(4🌟)

上篇已经写过了我的4天行程,本篇直接进入寺庙纯享。长文&多图预警! 本文按建造年代排列寺庙(不严谨的),而非浏览顺序。并附上个人喜好评分(主观的)。 1.神牛寺(3🌟)
9世纪时(879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这片地方又称罗洛斯遗址,是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所在,现存神牛寺、巴空寺和罗雷寺。早期建筑的用材和中后期有很大区别。早期主要用红砖,中后期用石料。 神牛寺是供奉湿婆神和王室先祖,共有两排六座砖塔。前面三个是供奉男性先祖,后面稍小的三个供奉女性先祖。 
中间原有一个林迦,象征着湿婆,现已不存。湿婆和毗湿奴、梵天共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在吴哥王朝以供奉湿婆的寺庙最多。 塔前的石牛也是湿婆信仰的体现,这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大概也是“神牛寺”名字的由来。 
砖塔外墙有灰泥的雕刻,已经历经了千年。 
塔旁边的这个建筑,据说是用于火化。吴哥王朝的王室贵族流行火葬。 
2.巴空寺(4🌟)
9世纪时(881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巴空寺是用于镇护国家的国寺,呈典型的“须弥山”结构:五层平台逐级缩小,中央高耸着一座尖塔。 在印度教中,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结构的寺庙还有多个,巴空寺是现存最早的。 
👇🏻寺前有两排林迦(林迦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是啥就意会吧) 
登上最高的高台,向下俯瞰,下方的道路笔直延伸。👇🏻 
3.巴肯寺&巴肯山(2🌟)
9世纪,耶输跋摩一世建造。这位国王将都城从罗洛斯迁至吴哥地区,揭开了吴哥王朝辉煌时代的序幕。 国王选择在巴肯山上建立国寺。巴肯山只有70米高,算是这片地区的制高点。巴肯寺也是须弥山结构,五层高台上竖立着许多小塔。 
现在,这里以日落观赏点而闻名,步行十几分钟即可登顶,五点多抵达时游客如织。可惜我去的那天云层太厚,没有看到落日。 中央塔上半部分已坍塌。墙上的雕刻的女神像虽有部分风化,但仍可见气韵。 
据说在山顶向西可以看见小吴哥,我当时没注意看😤 4.豆蔻寺(4🌟)

上篇已经写过了我的4天行程,本篇直接进入寺庙纯享。长文&多图预警! 本文按建造年代排列寺庙(不严谨的),而非浏览顺序。并附上个人喜好评分(主观的)。 1.神牛寺(3🌟)
9世纪时(879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这片地方又称罗洛斯遗址,是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所在,现存神牛寺、巴空寺和罗雷寺。早期建筑的用材和中后期有很大区别。早期主要用红砖,中后期用石料。 神牛寺是供奉湿婆神和王室先祖,共有两排六座砖塔。前面三个是供奉男性先祖,后面稍小的三个供奉女性先祖。 
中间原有一个林迦,象征着湿婆,现已不存。湿婆和毗湿奴、梵天共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在吴哥王朝以供奉湿婆的寺庙最多。 塔前的石牛也是湿婆信仰的体现,这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大概也是“神牛寺”名字的由来。 
砖塔外墙有灰泥的雕刻,已经历经了千年。 
塔旁边的这个建筑,据说是用于火化。吴哥王朝的王室贵族流行火葬。 
2.巴空寺(4🌟)
9世纪时(881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巴空寺是用于镇护国家的国寺,呈典型的“须弥山”结构:五层平台逐级缩小,中央高耸着一座尖塔。 在印度教中,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结构的寺庙还有多个,巴空寺是现存最早的。 
👇🏻寺前有两排林迦(林迦是生殖崇拜的产物,是啥就意会吧) 
登上最高的高台,向下俯瞰,下方的道路笔直延伸。👇🏻 
3.巴肯寺&巴肯山(2🌟)

上篇已经写过了我的4天行程,本篇直接进入寺庙纯享。长文&多图预警! 本文按建造年代排列寺庙(不严谨的),而非浏览顺序。并附上个人喜好评分(主观的)。 1.神牛寺(3🌟)
9世纪时(879年),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 
这片地方又称罗洛斯遗址,是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所在,现存神牛寺、巴空寺和罗雷寺。早期建筑的用材和中后期有很大区别。早期主要用红砖,中后期用石料。 神牛寺是供奉湿婆神和王室先祖,共有两排六座砖塔。前面三个是供奉男性先祖,后面稍小的三个供奉女性先祖。 
中间原有一个林迦,象征着湿婆,现已不存。湿婆和毗湿奴、梵天共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在吴哥王朝以供奉湿婆的寺庙最多。 塔前的石牛也是湿婆信仰的体现,这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大概也是“神牛寺”名字的由来。 
砖塔外墙有灰泥的雕刻,已经历经了千年。 
塔旁边的这个建筑,据说是用于火化。吴哥王朝的王室贵族流行火葬。 
2.巴空寺(4🌟)

上篇已经写过了我的4天行程,本篇直接进入寺庙纯享。长文&多图预警! 本文按建造年代排列寺庙(不严谨的),而非浏览顺序。并附上个人喜好评分(主观的)。 1.神牛寺(3🌟)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