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看来,国力衰弱,整体经济水平偏低,消费水平应该也不高才对。
确实,柬埔寨一直是亚洲最为贫穷的国家之一,每年,来自欧美、中国等国家大量援助不断流入。
但许多朋友来到柬埔寨后,才发现柬埔寨的消费水平并不低,部分城市物价甚至直逼中国北上广。
很多人是从下飞机搭嘟嘟车的那一刻就开始感受到这里不便宜的物价。
柬埔寨是一个通用美金的国家,如果你将每次的消费都乘以6.5倍,那么你会发现真不便宜了。
尤其是食物跟交通,来过的朋友应该都有切身体会。乘坐嘟嘟车会发现比国内乘坐出租车还贵。
价格不低的食物
如果你是在旅游景点附近吃饭并且对这里并不是很熟悉的话,那么你将体验到超贵的食物以及质量一般的食品。
路边最便宜的一碗炒饭都要 1.5 美金,一般餐厅点个菜都是3到5美金起。好一点的餐厅那就更不用说,通常两个人吃个 30–40美金也属于正常范围之内。
吃沙县小吃随便也都要3美金,吃碗牛肉面4美金是正常价,可乐一瓶1.25美金。
也许大多数人会认为,柬埔寨依赖于进口,所以物价高也算正常。
然而,在金边这些发展比较好点的城市,当地菜市场所贩卖的食材,很多也都比国内来的贵。
可以说,连当地自己生产东西,价格都会让你感觉到,这不该是一个人均 GDP 只有一千多美金所该有的物价。
城乡的物价差距大
有一次,到金边的中央大市场买龙眼,问了几个摊贩,都约 5到 6 美金/公斤。然而,隔了几天跑到在柬埔寨磅的清扬省,价格却只有 1.25 美金/公斤。
两个地方,一个半小时的车距,价格却差了好几倍。听当地的人说,若跑更偏一点的市场还会更便宜。
城里的传统市场与乡下的差距,竟然可以到达夸张的五倍,这是很难让人理解的地方。
物价高,薪资低
物价高对于外国人或者柬埔寨当地有钱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压力的,但对于普通的柬埔寨民众还是有很大的压力。
柬埔寨工人的薪资一个月领到手最多也就两百多一点的,而事实上大部分人的薪资还是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也因为这样,在柬埔寨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有些比较底层的公务人员,在下班之后脱下制服,就兼职去当嘟嘟车司机。毕竟,谁都要生活。
另外,很多国人到柬埔寨打工,经常领着看似比国内还高的工资,但是每到年底的时候发现口袋也没剩多少钱。所以,在柬埔寨如果你赚的钱不是足够多的话,建议还是有计划的花。
外国人跟本地人有不同的物价
在柬埔寨的很多商家见到外国人价钱常常会开个2倍以上,这在当地算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在暹粒的夜市及老市场。
记得一次买矿泉水,一瓶矿泉水自己去买一美刀,让本地人买4瓶一美刀。
本地的朋友告知其实他们是很少在超市买东西,在饭店吃饭,在咖啡厅喝饮料,基本上是不太会去。那是外国人及本地有钱人才会常去,也怪不得 FB 上经常有柬埔寨的女生秀她们去商场,喝饮料的照片。
柬埔寨本地人家里都有养一些牲畜,种一些水果,因为柬埔寨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条件比较好,随便种点东西在田里都是比较容易生长的,所以基本上可以只给自足,只是肉类在比较贵。
每月日常开支高,娱乐休闲门槛高
柬埔寨是一个基础水电、通讯、网络设施缺乏的城市,国家许多大型水电设施均来自国际援助,导致国家水电、通信网络等收费较高。
柬埔寨四季高温,用电量大,给普通家庭带来的负担更加重。而柬埔寨的网络更是被吐槽“又贵网速又慢”。
在娱乐休闲方面,KTV、酒吧等一些休闲方式当然价格不低。
交通也是相当贵
这边的交通也同样贵得毫不逊色,随便起步都是1到2 美金(杀价过后)。
然而又不少司机喜欢乱开价,特别对外国人。
在金边。很多不怎么远的地方,司机动不动就要价5美金。
一般说来,你杀完价后,如果司机不答应就直接往前走,他肯定会再追上来,如果没有追上了,故意回头看看他,基本上这个时候司机都会缴械投降啦。如果司机真的没有再理您,就说明您开的价钱确实有点低。
值得一提的是,车子跟油价都是蛮贵的,汽油差不多1美金/公升。柬埔寨摩托车的价格是不便宜的,很多家庭买摩托车还是按揭的。另外,即使是一台二手的小汽车,也要几千美金,车子坏了要换零件更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费用。这或许也是出租车价格高的原因。
住宿跟水果倒是比较便宜
那柬埔寨有没有相对便宜点的东西呢?其实也有,比如说酒店跟水果。
一般30~50美金甚至可以在柬埔寨住四星级以上的酒店,如果是住一般的住宿条件价位在 5 ~10也可以住的到。
还有便宜的就是当地水果了,当然苹果葡萄不包括在内,这些很多是从周边国家进口的,相对便宜的水果有:
还有蛇皮果,波罗蜜,牛奶果,龙宫果,火龙果,龙眼,菠萝,红毛丹,释迦,莲雾等等,这些水果都是本地产,只要是在当季买,只要你么有被坑了一般价格都不会贵。
然而,话又说回来,若你拿周边的泰国或越南比较,柬埔寨的水果还是稍微贵了点。
总之,整体说来柬埔寨的物价在东南亚的地区算是比较高的。
以一个开发中国家来说,物价飙涨是很常见的现象。柬埔寨这一两年,许多餐厅的价格都调整许多,有些甚至还一口气调整了两倍左右。这让当地居民与外国人同时都感到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