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保诉求与民生现实的激烈碰撞
在一环路春罗-乐龙军路交叉口,笔者亲眼多次目睹摩托车大军的壮观景象:超过90%的交通工具都是传统燃油摩托车,电动车的身影寥寥无几。这种现状预示着,禁令实施后,绝大多数市民将面临出行方式的被迫改变。虽然民众普遍理解并支持环保理念,但现实的经济压力让转型变得异常艰难。
"换一辆电动车要三四千万越南盾(约合人民币8000-10000元),这对我们工薪阶层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关键是有车不能用,要出钱再买"一位市民的抱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更令人揪心的是像黎战胜这样的摩的司机,60多岁的他依靠摩托车拉客维持生计,"禁摩令"无异于切断了他的经济来源。而双职工家庭陈德越夫妇则担忧接送孩子的问题:"公交系统根本无法满足弹性通勤需求,要转四五次车才能到达学校,很难准时到校。"

公共交通的短板与转型困境
河内市政府为配合"禁摩令",正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目前全市拥有154条公交线路和1条城市铁路线(吉灵-河东线),但仅能满足17%的出行需求。按照规划,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30%,但距离完全替代摩托车出行仍有巨大差距。
笔者看来,河内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环保政策的超前性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政府早在2017年就制定了"摩托车限行分区规划",2024年又通过了低排放区实施方案,但公共交通的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政策步伐。这种"先禁止后建设"的模式,难免让普通民众成为转型过程中的"牺牲品"。

寻找平衡点的可能路径
环保专家指出,机动车排放占河内空气污染源的56.1%,治理刻不容缓。
河内正面临严峻的空气污染挑战,这一问题在每年第四季度尤为突出。统计数据显示,在10月开始的"污染季"期间,超过三分之一的监测日(35%)出现PM2.5浓度超标现象。整个污染高峰期累计出现47天空气质量不达标的情况,而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仅为22%,这一数字令人忧心。更触目惊心的是,河内PM2.5年均浓度达到47微克/立方米,这个数值不仅远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安全标准,更是越南国家标准限值的近两倍,暴露出城市环境治理的紧迫性。
但单纯依靠禁令显然不是最佳解决方案。正如支持政策的市民陈文俊先生所说:"为了绿色未来,我们必须改变。"但改变应该是渐进式、人性化的。河内的案例给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治理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环保政策必须兼顾民生需求,否则再好的初衷也可能适得其反。
从长远看,禁摩令是河内走向绿色城市的必经之路。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民生保障,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禁摩政策落地的破局之道
笔者认为,要化解这场环保与民生的矛盾,需要建立"三步走"的过渡机制:
首先应该实施梯度补贴。参照中国电动车推广经验,可对低收入群体设置专项置换补贴,同时建立二手车回收体系。比如对报废汽油摩托车购买电动车的家庭,给予30%的购车补贴。
其次要完善公交"微循环"。建议在禁摩区域投放200辆小型电动巴士,打造"地铁+电动巴士+共享单车"的三级接驳体系。笔者测算,这样的系统能在6个月内将公交分担率提升至25%。
最后需设置缓冲过渡期。可以借鉴曼谷的做法,先对高排放摩托车收取拥堵费,再逐步扩大禁行范围。监测数据显示,这种渐进式政策能使民众适应期缩短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