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寺(Prasat Kravan)位于皇家浴池南面,建于921年,“Prasat Kravan”高棉语的意思的“豆蔻圣殿”据说是由一颗曾长在那里的树木命名。
豆蔻寺是一座由五座砖结构的宝塔构成,高约27米的湿婆神造型风格的砖造印度教寺庙,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一字排开,面向东方,这种砖结构建筑在吴哥寺庙中非常罕见。中间一座最高大,两边4座稍小一点。这坐寺庙的建筑结构与其它寺庙不同,因为它并不是由皇室修建的,它是在曷利沙跋摩一世或伊奢那跋摩二世短暂在位期间由一群高级官员建的,这也正是它的位置略显偏僻,远离国都中心的原因。它的砖砌水平也是极高,整个建造过程没有使用砂浆,而是以植物混合物代替,因此及窄的砖块叠层极为精准。雕刻手法则是以雕入砖块内的方式完成的。
五座宝塔中有三座只剩下了一半,其它两座还算完整。砖塔的结构是大约从中间的地方为分界线,下面是塔的主体,从分界线以上开始分层,逐层缩小。最高的塔现在有5层,当时应该比这个还要高,因为从里面往上看是正方形的天井,就是没有顶的一个方形大窟窿。站在塔内光线从顶部和大门同时射入塔内,有一种身在神界的感觉。最左边的还剩下三层,其它三座只有最底下一层,大约是整个高度的一半。每座塔前都有两只石狮子,有的已经破损。
寺前还有一个大型建筑的石基,极两个小一些的石基,不知道它们原来是什么建筑,也许只是几个平台,也可能是寺庙的地基。
主塔门楣边上有两个非常醒目的浮雕。
五座塔只有中央塔和北塔内部有浮雕,显示了它并未完全竣工,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最大的中心塔内的墙上刻有精美的毗湿奴的画像,后墙上的八臂毗湿奴表现出他的神性,在毗湿奴旁边雕满了小佛像,布满了整面墙。塔内还供奉了水漕和一些残件,有香火。走上三阶巨大的台阶,左面的墙上描绘了他再生的场面,右面刻画了他骑着揭路荼的形象,揭路荼是他的坐骑,有翅膀,有点像鹰。毗湿奴横跨在圆盘、海螺和巨球之上,是宇宙的象征,在他旁边有两个膜拜者,雕刻得惟妙惟肖,有的小人物的面部已经被毁,有点可惜了。最北边刻画了他的配偶Lakshmi拉克什米的形象。他的妻子和坐骑都是拌动浮海时拌出来的。很多大幅砖雕的周围都刻有精美的花纹。还有毗湿奴变作侏儒与魔王战斗拯救世界的宗教故事的浮雕。矮小的Vamana是他的最喜爱的化身之一,当时他变成侏儒去找魔王Bali想要收回世界,矮人彬彬有礼地向魔王要一小块舒适一点的土地作为冥想之用,并说面积只要够他在上面迈三步即可,魔王看他是个侏儒就同意了,只见矮子瞬间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巨人,他迈开巨大的步伐,只有三步就把世界走遍了,就这样他收回了整个世界。正因为这个传说,毗湿奴有时也被称为迈大步的神。豆蔻寺由德国GACP组织进行的修复,仔细看可以发现有些砖上有“CA”字样,这些砖是后来修复时补上去的。修复后的寺庙周围干净利落,没有石块散落在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