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吴哥窟是指吴哥古迹群,主要寺庙群位于暹粒市区北部约6公里处,分布在暹粒周围300 平方公里范围内。这里曾是古高棉王国的首都,寺庙群包括高棉王国从9世纪到15世纪历代都城古建筑和寺庙。
一日票37美元;三日票62美元,可选择连续三天或十天内任意三天参观;七日票72美元,可选择连续七天或一个月内任意七天参观。大部分游客都会选择三日票。售票处位于暹粒市到吴哥窟的途中,买票时当场拍照,照片会印在门票上,每个寺庙门口都会检票,务必保留好票根。售票时间为5:00-17:30,看日出的旅行者不用担心购票问题。另外每天下午16:45开始卖第二天的门票,买好门票后即可进入景区,门票期限从第二天开始计算,所以不少游客会第一天傍晚买好门票就去巴肯山看日落。以往攻略上都说吴哥景区通票不含较远的荔枝山(20美元)和崩密列(5美元),但我们这次实测,参观崩密列可以使用吴哥通票,不用额外付钱。游览时间:吴哥寺和皇家浴池的可游览时间为05:00-17:30(方便看日出);巴肯山和比粒寺开放时间为05:00-19:00(方便看日落);其他景点开放时间均为07:30-17:30。
游览方式:
吴哥古迹数量众多,为了方便游览,景区把这些遗迹依据线路、地理位置划分为了小圈、大圈与外圈,如今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游览线路。游览方式一般是包tutu车,远一点可以包汽车,近一点的寺庙也可以租自行车去。小圈:吴哥寺日出-通王城(含巴戎寺、巴方寺、战象平台、空中宫殿、癞王平台)-托玛侬神庙-周萨神庙-茶胶寺-塔布隆寺-巴肯山日落大圈:皇家浴池-豆蔻寺-斑黛喀蒂-比粒寺-东梅奔-塔逊寺-龙蟠水池-圣剑寺顺序倒过来也可以,其中皇家浴池也可以看日出,比粒寺可以看日落外圈:女王宫(40km)-高布斯滨(50km)-崩密列(60km)-罗洛士群(25km)一般外圈只去女王宫和崩密列的比较多,高布斯滨和罗洛士群是我自己想去加上的,也有人去了女王宫和崩密列之后,傍晚再去洞里萨湖看日落。包车价格参考(一辆车可坐2-4人,旺季可能比淡季贵):小圈tutu车15美元/天,看日出需另加5美元大圈tutu车20美元/天,大圈+女王宫另加5美元外圈tutu车35美元/天(只含两个景点女王宫/崩密列或崩密列/罗洛士)外圈car75美元/天(含三个景点女王宫/高布斯滨/罗洛士),85美元/天含四个景点以上报价来自我们旅馆老板娘,感觉和攻略查的差不多,且司机是旅馆员工相对靠谱,决定就用它家了,省得再去马路上询价。外圈我本来想去四个景点,但包car价格实在太贵超出预算,和老板娘讨论了一下,倒是研究出一个经济实惠的方案——女王宫和大圈一起游览,因为它的方位距离大圈相对近些,单程约40分钟,只要加5美元就行了,这样三天都用tutu车,只需放弃高布斯滨,其他景点都能走到。暹粒的tutu车司机对于路线和景点情况很熟悉,放心让他们安排就行,有些大景点司机还会告诉你东门进、西门出,他会在西门等你,不用走回头路,挺贴心的。每日出发时间司机也会根据你想去的地方来估算,正常都是8点半左右出发,看日出那天要比日出时间提前1小时。至于大小外圈的先后顺序没啥关系,有人喜欢先走最精彩的小圈,有人喜欢把重点放最后以免审美疲劳,我们参考了当时天气情况,选了天气最好的一天走小圈看日出,最后一天走外圈,因为前两天行程密集会很累,外圈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正好休息下。标红的是精华景点,如果时间有限或者不想行程太赶,可以重点去这些景点。Day1暹粒市区休闲游:上午老市场附近走走,中午Haven吃饭,下午吴哥国家博物馆;这天本来想自己打tutu车的,但老板娘很想做我们生意,说好午餐、博物馆加上傍晚买门票再去巴肯山日落一共只要10美元,感觉这个价格蛮划算,毕竟自己打车去巴肯山单程也要5美金左右,可惜最后因为下雨没去成,就变成市区两个地方包车半天了,费用5美元。Day2大圈+女王宫:比粒寺-斑黛色玛寺-女王宫-东梅奔-塔逊寺-龙蟠水池-圣剑寺-巴肯山日落;包车费用为大圈20美元+女王宫5美元,多去了一个原计划外的斑黛色玛寺,大圈有几个景点没来得及去就放在了后一天。Day3日出+小圈:吴哥寺日出-通王城(含巴戎寺、巴方寺、战象平台、空中宫殿、癞王平台)-托玛侬神庙-周萨神庙-茶胶寺-塔布隆寺-斑黛喀蒂-皇家浴池-豆蔻寺-吴哥寺;包车费用为日出5美元+小圈15美元,这一天行程最密集,从日出到日落没停过。早上看完日出我们没进吴哥寺游览,因为主寺朝西下午拍照光线更好,傍晚就再去了一次。又去吴哥寺是因为前一天没来得及上三层平台,还好外圈两个景点走下来时间还早,且吴哥景区不限制进入次数,就又去了趟,不留遗憾。包车费用为外圈35美元+重回吴哥寺7美元+晚上天女舞接送3美元。一张图看懂吴哥建筑风格:(来源《柬埔寨五月绽放》)吴哥建筑受到印度文化的强烈影响,起初它们与印度的大致相似,后来逐渐形成了民族特色。从建造材料上来看,公元1000年以前以红砖结构为主,后期以红砂岩、石结构为主;从基本形制来看,崇尚山的宗教理念贯穿始终,从早期将寺庙建在山上,发展到直接在平地建起“塔山”式样的金字塔结构,后续继续增加回廊、角塔、护城河、藏经阁等附属建筑,形制越来越复杂,规模也越来越大,到吴哥寺、通王城时期达到巅峰;从装饰艺术上来看,主要装饰元素是浮雕、塑像,题材则涵盖了印度教、佛教、帝王、征战、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接下来逐个介绍吴哥古迹,按建造时间来排序,可以感受建筑形制随着时代变迁的逐步进化。罗洛士群在暹粒东南方靠近洞里萨湖的一块平原上,是高棉王朝迁都吴哥之前的首都。国王因陀罗跋摩一世在这里修建了第一个人工大储水池,为历代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开了先河,还在旧都附近修建了巴公寺——吴哥最早大型寺庙之一,被称为高棉艺术的开端。到这里游览主要是看吴哥早期寺庙建筑和水利工程设施,现存遗址包括巴公寺、神牛寺、洛雷寺,三座寺庙呈南北排列,相距不远。巴公寺是罗洛士遗址群中面积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国家寺庙,也是吴哥第一座由石块建成的庙山式建筑。参观时可以从东门进,西门出。护城河上的东参道两边有纳迦形状残石。

进入东门,巍峨的金字塔形建筑出现在眼前,这是国王因陀罗跋摩一世修建用来供奉湿婆的寺庙,五层塔形庙山结构,象征须弥山。
考古学家认为这种风格受爪哇宗教思想影响,可能与吴哥开国国王阇耶跋摩二世曾被掳去爪哇夏连特拉王朝的这段历史有关。从建筑外形上来看,这里确实与婆罗浮屠较为相像,后来查了资料,两者的建造时间也相差不远。

届石两边各有一座小藏经阁。

庙山前的神牛南迪,面朝中央塔殿,守护寺庙。

登上庙山,阶梯两边有石狮守护,一到三层平台四个角落各有一头大象雕塑。

莲花花苞状的中央塔殿高高伫立在庙山顶部,显得威严神圣,但历经千年沧桑,塔殿外墙的女神像和门楣浮雕已残破不清。

庙山底下围绕一圈8座由红砖和砂岩混合结构的塔殿,据说是湿婆的八个化身塔。
东边两座塔殿相对较大,目前只留底部正方形的砂岩基座和石狮守护。

西边部分砖塔保存较好,外墙还看得到最初的灰泥浮雕。

由因陀罗跋摩一世建于879年,是吴哥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建筑物,反映了古代祖先崇拜文化。据说神牛寺四周曾有一条规模较大的护城河,起到调节水位、治水引水的作用,且整座寺庙都建在高高的台基上,也具有防水避湿的效果,包括后来挖掘的人工蓄水池,这样的水利设施在雨季泛滥的洞里萨湖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奠定了吴哥王朝水利工程建设基础。寺庙由红砖建成,有两层围墙、藏经阁、长厅等建筑,东边有塔门与参道,但外围保存并不完善,现只剩一些窗户和残墙。三头神牛南迪石雕守护在中央塔群前方,这就是神牛寺名称的来历。

中央塔群共六座,门框上有梵文篆刻,铭文记载了建成时间、过程以及为谁所建。前三座塔规模较大,中央供奉吴哥开国之祖阇耶跋摩二世,左右两侧供奉了国王的父亲和祖父,后三座塔略小,分别供奉了这些男性先祖的皇后。

塔殿的门楣、墙上都有细腻的灰泥浮雕,这是吴哥早期砖塔建筑常见的装饰形式。

骑士踏浪而来、迦楼罗抓着五头纳迦、神兽卡拉和守护神。

前排塔殿墙壁上有武士守护,而后排则由女神守护。

规模不大,仅四座砖塔,风格与神牛寺类似,旁边有个现代寺庙。它建造在高棉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池(现在是稻田)中央的一座小岛上,是耶输跋摩一世迁都吴哥前的最后一个主要寺庙。
根据门框上的铭文记载,这些塔建于893年7月12日,是国王献给亲人的皇族祭祀寺庙。考古学家猜测原先可能和公牛寺一样,计划建造六座塔殿,但因为国王已决定迁都吴哥,这里就成了未完成的状态。

外墙和门楣上的灰泥浮雕

塔殿中供奉的湿婆林伽底座。

巴肯山在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高约70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在山顶可以俯瞰周围景色,也是看日落的最佳地点。旺季时登山人数众多,日落前尽早上山以免被限流。公元9世纪末,耶输跋摩一世将都城从罗洛寺群一带迁都到了巴肯山地区,在山顶建造了一座巴肯寺,反映了高棉人对山的崇拜。它是高棉王朝移都吴哥后建造的第一个都城的中心,后王都来才迁移到了北边的通王城。东侧山下狮子雕塑处是原先上山的阶梯入口,阶梯非常陡峭,现已关闭。如今游人会沿着旁边较为平坦的步道上山,步行约20分钟。
到达山顶平台,巴肯寺下有公牛雕塑,证明这是一座供奉湿婆的寺庙。

巴肯寺台基为金字塔式的五层,各层有小塔,共108座,是典型的印度曼陀罗式风格,象征宇宙中心须弥山。这是吴哥王朝第一座借助自然山丘形势来建庙的建筑,国王希望自己能在这里与神相会。


沿陡峭的台阶登上巴肯寺顶部,这里的五座塔殿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四周塔殿破坏得比较严重,只剩中央神殿外还残留一些女神雕像。

傍晚时分,游客们都坐在寺顶平台等待日落,西边是开阔的西梅奔水池,可惜当天云层较厚,没看到夕阳。

眺望东南方向的吴哥寺。

吴哥景区最小的一座寺庙,但内部砖雕壁画异常精美,不容错过。豆蔻寺建于10世纪上半叶,五座红砖结构塔殿一字排开,据说是贵族修建用来供奉毗湿奴的。寺庙经由法国团队修复,他们特意在新修补的砖块上打“CA”两个字母(“Conservation Angkor”的缩写),用以区别。如今寺内留存的砖雕主要在中央塔殿和北塔殿内。
中央塔殿内部三面墙都刻有浮雕,正面是八臂毗湿奴浮雕立像,左手边是四臂毗湿奴化身侏儒渡海的画面,右手边是毗湿奴头戴宝冠手持法器蹲坐在迦楼罗肩上。



北塔殿虽顶部已损毁,但塔内有两面女神浮雕,她是毗湿奴的妻子吉祥天女拉克希米。

这几幅浮雕都采用阳刻的方式,神像的肉体雕刻得非常丰满立体,展现了吴哥早期砖雕艺术的高超造诣。
比粒寺是用来举行国王火葬仪式的寺庙,根据古印度“轮回”信仰,认为国王死后会变成神,故又称变身塔。建于961年罗贞陀罗跋摩二世时期,砂岩和红砖建造的典型“塔山”式建筑,中央为三层金字塔式塔殿,四周有回廊。寺中浮雕保留不多,主要看其建筑形制。另外寺庙比较高,爬上最高层可以眺望远处的森林,也是适合看日落的地点之一。顶部坍塌的十字形塔门,门楣上的浮雕已湮灭不清。

围墙内的回廊

据说是用来冲去骨灰的石槽

爬上高而陡峭的台阶,两边有狮子雕塑守护。这样的台阶上去容易下去难,好在侧边有新造的带扶手的木质楼梯。

顶部平台四座小塔围绕中央大塔,象征须弥山。五座塔内原本都供奉着印度教神明,如今基本空空如也。

中央塔门楣上,因陀罗骑着三头象。

欣赏一下塔外的灰泥浮雕,西南角这座塔上的女神像相对保存最完好,可以看到化身为野猪脸的拉克希米、梵天妻子辩才天女,有四个头四个手臂。

和比粒寺一样,建于罗贞陀罗跋摩二世时期,两者相差不到20年,所以建筑结构十分相似。东梅奔原先是建在一个人工池中央的,以前需坐船到达,只不过如今池水早已枯竭,坐车就可以到了。
东梅奔有三级平台,最高平台上筑有五座砖塔。
四个方向的台阶和塔殿前面都有狮子守护。


比较有特色的是,第一和第二台阶的四个角落上分别有一座大象雕塑,据说源自古印度神话:四大神象分立四方以巨齿把宇宙支撑起来。

五座砖塔上曾经也有浅浮雕,如今保存得不太好,部分门楣上的浮雕却还栩栩如生,可以辨认出毗湿奴、因陀罗等形象,但看上去有些过于完好了,不知道是不是后期重制的。

吴哥寺和巴戎寺以宏伟壮观著称,而女王宫则以精致小巧和华丽浮雕获得众人喜爱。这里的浮雕刀工流畅细腻,造型繁复圆润,线条纤巧柔美,在所有吴哥浮雕中首屈一指,被誉为“吴哥艺术之钻”。女王宫建于公元967年,实际和女王一点关系都没有,是国王罗贞陀罗跋摩二世时期一位高僧隐修的寺庙,寺内供奉着湿婆神,因为法国人发现它时觉得太过精美,以为是国王嫔妃居住的宫殿,误取此名。寺庙采用长方形层层城廓式规划,由三层围墙环护,围墙外有一条壕沟。寺庙里的浮雕大多取材自《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由于整体采用红砂岩材质,可以制作出比砂石要细致很多、立体感也强很多的精细雕刻,且通体呈暗红色。
东外塔门门楣上的因陀罗和三头象,底下的浪花如刺绣般立体精细。


沿着东边长长的红砖参道入内,两边都是莲花花苞石柱,也有说法是象征着林伽。

参道两边的长厅建筑只留一些柱廊,但三角门楣上的浮雕保存尚好,北边是人狮那罗辛哈(毗湿奴化身)把阿修罗摁倒在地,南边是骑着南迪的湿婆和他妻子。

第一围墙塔门的门楣都不在原处,有的流落在海外,有的被摆放在地上。这幅浮雕描绘了恶魔罗波那劫走悉多的场面。

第二围墙外的双层塔门被称为 “最美塔门”,被印在了50瑞尔纸币上。

外层门楣上雕刻了毗湿奴骑坐在卡拉之上,内层门楣上则是大象为拉克希米喷水沐浴的景象。



前面有一头神牛南迪的残像,印证寺庙祭祀的是湿婆神。

内层围墙已经坍塌,可看见中央多座塔殿,可惜为了保护,如今被围了起来不让进入,无法凑近细看。

主殿前有南北两座藏经阁,南藏经阁山墙描绘的是魔王罗波那撼动凯拉萨神山(即西藏的冈仁波齐)、湿婆和妻子坐在峰顶上。

其中十头魔王被刻画得非常精细,手臂看上去极细却完全没有瑕疵。

北藏经阁上有天帝因陀罗降雨救火的浮雕。

三座主塔殿供奉着湿婆、毗湿奴和梵天,殿前蹲坐着人形、鸟形、猴形守护神,这些守护神雕像都是复制品,原件在金边博物馆。虽说其他寺庙也有精美的浮雕,但站在女王宫,目之所及的每根石柱、每个门楣、窗棂、石壁,都布满了精细如刺绣的雕刻,无一处遗漏,不得不赞叹工匠的巧手。塔殿的四个方向都雕刻有守卫神Dvarapalas和女神Devata,其中女神像因身姿曼妙、线条优美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1923年法国作家马尔罗从女王宫偷走了四件女神像,轰动一时,还好后来雕塑被归还,可见女王宫的魅力之大。

西塔门上雕刻着罗摩帮助猴王须羯哩婆杀死其兄波林的故事,画面右边拿着弓箭的就是罗摩。

如果对于不能近距离参观女王宫中央塔殿感到遗憾,离开之前可以到寺庙前面的小展厅看看,里面有一些浮雕细节照片和简介。茶胶寺建于10世纪末,是高棉王朝第一座全砂岩石建筑,整齐堆起的三层平台和顶层五座塔殿构成了庙山金字塔结构。茶胶寺也是吴哥地区唯一一座没有浮雕装饰的寺庙,阇耶跋摩五世把它作为葬庙建造,但他在位期间都城外的很多寺庙都没有完工,茶胶寺的工程就停留在做装饰工序之前。这件未完成的伟大作品,让我们了解了吴哥建筑工艺顺序:先用石头堆砌,再雕刻神像与浮雕。东塔门与外长厅,原先四周有护城河,严格遵照须弥山布局。内塔门与回廊,回廊连接了四方塔楼,但没有任何可供出入的门窗,这些有着窗棂装饰的都是假窗。

仰望最上层塔山,这里的阶梯没有保护措施,高耸陡峭,攀爬需手脚并用。阶梯下面趴着一头神牛南迪,证明这是座供奉湿婆的寺庙。

巴方寺是1060年修建献给湿婆神的国寺,它位于当时吴哥都城的中心,现巴戎寺的北边。寺庙呈金字塔形,共有五层台基,三层回廊,回廊四边的中央和四角都有塔楼。在最高层曾建有一座高约50米巨大铜皮包裹着的木塔,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提到,这座铜塔比空中宫殿的金塔更髙。20世纪6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将巴方寺的建筑进行拆解、编号以重新修复,但在红色高棉时期,修复工程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所有记录都被销毁。过去的几十年间,专家们一直在不懈研究巴方寺的修复,因此有人将它称作“世界上最大的拼图”。邢老师说他十几年前来的时候这里还是废墟,不开放参观,不过现在修复工程已基本完成,游客可以参观巴方寺了。
登上第一层回廊,前面还有高高的阶梯需要继续攀爬。

原阶梯非常陡峭,绕到另一侧从木质扶梯上去更安全。

第二层回廊,这里保存得相对比较完好,也可能是考古学家们积木搭得好。

最高层中央塔,原先的木塔早已不存,只剩一个基座。

俯瞰下方莲花状的佛塔、东参道,还是能感受到寺庙昔日的恢弘气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