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电量剩多少充电最好?相信很多果粉都有这样的疑问,且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本期文章结合苹果公司的相关解释, 以及电池的相关技术,跟各位仔细、认真地聊聊这个问题。
<svg ></svg>

苹果手机电量剩多少充电最好?
苹果手机充电的最佳电量是“不低于5%”。苹果手机在全球销量虽然略有下滑,但使用群体仍然庞大, 在中国也是如此,但需要注意的是,苹果公司研发的是系统,很多硬件并不是苹果公司研发及制造的,与安卓手机一样,同样需要依靠代工,使用的也是锂电池。
既然是锂电池,那么它的充电机制、使用寿命的计算方式,就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当电池剩余电量为20%时,它的电压普遍高于3.2~3.7CV,当电量低于5%时,基于锂电池种类及技术上的差异,电压才会介于3.2~3.7V之间(如果是磷酸铁锂电池,电压在3.2V左右,但也是正常的)。
也就是说,当手机的电量剩余5%和20%时,两种剩余电量下的电池电压参数相差并不大, 都在标准范围内。
众所周知的是,电池内电压会随着电量的消耗而降低,只要手机电池内的电压不低于,或者说介于标准参数区间,那么就是最正确,或者说最佳的充电时机,而这也是老王给出“不低于5%”答案的原因。
<svg ></svg>

20%~80%充电方案的由来
说实话,查遍了各大厂商关于充电方案的说明,都没有找到20%充电方案的由来,但也并非无迹可寻。
使用过智能手机的用户都知道,当手机的电池电量低于20%时,电池标识会更换颜色(淡黄色居多),而厂商设计这种提示方式的初衷是提醒用户“手机电池电量不足”。
但有用户主观臆断,认为这是厂商在提醒用户需要给手机充电,久而久之,有些博主就认为电池电量等于或低于20%,就需要给手机充电,虽然这么理解不算错,但真正的作用是提醒用户“手机电量不足”,而不是“需要给手机充电”。
而且在前面也说过了,5%与20%的剩余电量状态下的电池电压是相同的,而电池内储存的是直流电,既然电压和电流参数相同,那么在两种状态下对电池进行充电所造成的“正负收益”就是没有区别的,如果非要分出个高低,5%剩余电量对电池的利用率反而更高。
故,20%的最佳充电剩余是站不住脚的。
至于80%的最佳充电方案,这要归功于苹果公司搞的幺蛾子,咱们先来看一张官网上的截图。如下:
<svg ></svg>

这个截图中,最有意思的是“优化电池充电”功能,当用户开启了它时,如果将电池的充电上限设置为100%,那么系统就会在电量充至80%时暂缓(其实就是停止充电),这样有助于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而在官网的相关界面,还有一行小字解释。如下图:
<svg ></svg>

大致意思是,这个电池优化方案需要14天来学习用户的充电习惯,然后通过学习来设置电池充电的百分比上限。也就是说,不同的用户,在开启了同一个功能的情况下,充电延缓的百分比是不同的,可能你是80%,他是90%,而我是95%。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说到了电池的充电最佳方案问题,那么必须存在一个区间,这个优化电池充电的方案为什么还会出现波动呢?其实两者并不冲突,这个方案先是利用AI对用户的使用行为进行了分析,旨在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帮助用户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但这只能算是一种解决方案,方案中并没有提及“充电充至80%是最佳”的字样,只不过是将80%电量设置为使用这个功能的最低门槛而已。
该如何充电?
提到电池的使用寿命,就必须提到它的材质,大多数手机都是锂电池,苹果手机也不例外。只要是锂电池,使用寿命就是以“完全充放电”次数计算,不管你怎么充、怎么使用,从0%~100、从100%~0%,就是一次完全充放电次数,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而在前文中不止一次地提到电池电压和电流的问题,是因为电压过低或过高,都容易导致电池出现问题,比如短路、过热、电解液气化、锂离子逃逸或沉积等,这些问题轻则导致电池蓄电总量下降,重则导致电池鼓包、自燃,甚至是爆炸。
而电池内的电压随着电量的减少而降低,又会随着电量增加而升高,且不能太低或太高,前面提到的3.2~3.7V区间,就是不同种类锂电池的标准电压。
说的直白些,只要电压不是低于标压太多,那么就是最佳的充电时机。同样,只要电压不是高于标压太多,就是断开充电的时机。
而大多数电池的蓄电总量都是用100%标注,既然等于或大于5%的剩余电量不会导致电压的变化,那么它就是最低、最佳的充电时机。
至于充电上限问题,其实没必要在意,100%电量可以体现出电池的最大续航能力,且这些电池都是合格产品,只要质量和技术上没有重大缺陷,因为充电充至100%而损坏的电池,那都是个例,但如果采用80%的网友建议方案,相当于消减了电池20%的续航,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结束语:电池使用寿命的消耗,是以“为用户提供或满足需求”为前提,只要寿命的消耗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么就是值得的,而电池也是如此,过度地在意损伤和最佳方案,反而是舍本逐末的表现。
另外,各位记住一句话,一些功能看似在帮助用户,实际上是在降低产品的故障率,也可以理解为售后几率,数码产品都有质保期,如果一个功能或谣言的出现,可以帮助厂商降低哪怕1%的返修率,那么它就有存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