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随时随地免费发布信息
广告二 广告三
推广宣传3 骗子曝光4
手机电脑APP多段显示
地球图钉2:柬埔寨04丨吴哥窟(中)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书接上回,继续吴哥王朝之旅。

图片
图片

图为吴哥王朝历代王位表

上次讲到了老五老六执政时期政权薄弱,各地割据势力纷纷骑兵造反。其中就包括以贡开为都城的阇耶跋摩四世,在王位争夺战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顺利继承王位,也就是老七,并将吴哥王朝的都城迁至贡开。

【贡开(Koh Ker)】

图片

图为贡开位置

贡开位于吴哥东北方125公里处,比马德望还要远,现处于一片原始森林之中。这么远当然已经不属于吴哥遗迹群了,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地方。贡开作为吴哥的首都虽然只有几十年,但老七还是在这里建造了相当多的寺庙以及巴莱工程,至今还能在这里看到大大小小几十座遗迹。而其中最特别也是最有名的,就是“贡开金字塔”。

贡开金字塔(Prasat Thom Prang)

图片

图为贡开金字塔正面

贡开金字塔是由7层砂岩石台基堆积而成,有点酷似玛雅金字塔。高约35米,东侧有陡峭的楼梯可以上下,四周有砖墙包围,顶层原先供奉着一座4米高的“林伽”,但现已不复存在。现今塔顶中央还保留着一个深洞,这个洞直通地面,目前还没能研究出它的具体用途。据猜测是当时用于祭祀的,人们会把祭品从洞口丢下去来祈福。

图片

图为贡开金字塔俯瞰

贡开离荔枝山比较近,在石块的运输上要比吴哥方便很多。石块充足,体现在建筑上就非常的恢弘大气。就拿贡开金字塔来说,巨大的石块叠加在一起,上面没有任何的雕像,坡面也超过了60°直通塔顶,站在跟前情不自禁就会感受到压迫感和敬畏之情。

东梅奔寺(East Mebon)

图片

图为东梅奔寺位置

老七的儿子老八并没有什么作为,在位仅3年后就被老九推翻了。老九统一全国后,又将都城迁回了吴哥城,短暂的都城贡开也就此被原始森林埋没。

图片

图为东梅奔寺正面

东梅奔寺就是在老九执政时期建造的,是老九用来祭祀父母的寺庙。寺庙由三层台基构成,底下两层四角各有头石象,顶层四角则是石狮。顶层的平台上建有五座塔楼,中间的塔楼最大,供奉的是湿婆神的林伽。整座寺庙由砂岩和红砖构成,墙面上分布着密集的孔洞,推测是当时用来镶嵌宝石的。

整体来看,东梅奔寺有些中规中矩,最特别的可能就是原先寺庙是建在东巴莱贮水池中央的小岛上。四周都是宽阔的水池,想来应该是很壮观的。而如今东巴莱已经干涸,东梅奔寺也只能孤零零站在已经变为农田的湖床上了。

比粒寺(Pre Rup)

图片

图为比粒寺位置

比粒寺位于东梅奔寺南方1.5公里左右,是老九建造的国寺。与东梅奔寺结构类似,同样由砂岩和红砖构成,同样是三层台基和五座塔楼的结构,但规模要更为宏大。整体高度达到50米,是这一地区的制高点,观赏日出日落的绝佳景点之一。

图片

图为比粒寺正面

原先要作为国寺的比粒寺建到一半的时候老九就驾崩了,于是比粒寺又肩负起了另一项核心功能——皇族火化仪式。在婆罗门教里,火化是将逝者的灵魂与肉体分离,升入神界的关键仪式。因而比粒寺也被称为“变身塔”。寺庙面朝东,在门前建有一个方形的石槽,据说是火化遗体的主要场所。他们会将遗体头朝东脚朝西放进石槽,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位,象征着“灵魂升天”。在火化完成后还会举行骨灰旋转仪式,骨灰会按照特定的方向进行旋转,以此来模仿婆罗门教中“生死轮回”的宇宙观,帮助逝者的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实现“变身”成为神明。

图片

图为比粒寺东侧的石槽

女王宫(Banteay Srei)

图片

图为女王宫位置

这是位于吴哥窟以北25公里的一座精致寺庙,也是老九在位时期所建,总共历时35年,直到老十继位后才完工。不同于其他建筑的宏伟,女王宫的结构布局相当小巧紧凑,而在浮雕艺术方面更是一骑绝尘,可以说在整个吴哥窟里技艺是最精湛的,因而有“吴哥艺术之钻”的美誉。

先来说女王宫名字的由来吧,这源自“女性化”的艺术标签。19世纪末,法国考古学家发现女王宫时,由于雕刻的实在太精致,再加上女王宫运用了特殊的红砂岩(含有更多的锰元素),在阳光下呈现粉色调,就引发了是不是女性皇族居住的猜想。但其实女王宫和女性没有任何联系,之所以浮雕技艺精湛是因为当时就召集了全国顶尖的雕工石匠共同建造,目的也是为老九的国师修行所用。

图片

图为女王宫全貌

可能因为不是国寺,女王宫整体的规模很小,最长的东塔门到西塔门也就200米左右。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竟还建有三圈回廊和三座主塔楼的精巧结构。也不同于金字塔式的寺庙,女王宫整体偏扁平,中央塔楼也只有1米的台基。寺庙整体都运用了细腻质感的红色砂岩,相比较于青砂岩质地更加柔软,更适宜雕刻,这也造就了女王宫的浮雕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遍布了寺庙表面的各个角落。

女王宫浮雕的重点就在“门”上。“门”在吴哥建筑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称为“瞿布罗(Gopura)”,源自于梵语“牛栏之门”的意思。门是神圣空间的标志,象征着从世俗世界进入神域的过程。因而工匠会将最具神性的雕刻布置在门的周围,尤其是“山形墙”上。山形墙位于门框上方,是一块跨度远超门框的大石板,气势磅礴,女王宫也是吴哥史上第一座将神话故事雕刻在山形墙上的寺庙。一起来欣赏下吧。

图片

图为女王宫的东门山形石,雕刻的是因陀罗

大门:女王宫和大部分的寺庙一样,都是面朝东方,东门为正门。西门已经坍塌,东门的山形墙上雕刻的是婆罗门教守护东方的因陀罗,他端坐在长着三个头的白象之上。

图片

图为女王宫第三回廊的东门

第三回廊:第三层回廊也分东西两道门,西瞿布罗现今由法国的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描绘的是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同为阿修罗(恶魔)的孙陀和乌普孙陀两兄弟,为了争夺绝世美人飞天提络塔玛而手足相残的故事;东瞿布罗如今散落在地上,描绘的是印度另一本史诗《罗摩衍那》中恶魔罗波那贪图美色,掠走阿逾陀国王子罗摩的妻子悉多的故事。

图片

图为女王宫第二回廊的东门山形石,雕刻的是湿婆神

第二回廊:第二层回廊也分东西两道门,西瞿布罗描绘的是《罗摩衍那》中王子罗摩手持弓箭帮助猴王须羯哩婆射杀其兄长波林的故事;而东瞿布罗,外侧雕刻着舞蹈的湿婆神,内侧则是婆罗门教的降魔女神杜尔噶。

图片

图为女王宫的中央区域

女王宫的中央是三座塔楼建在1米高的台基上,由南到北一字排开,每座塔门都只有1.2米,需要弯腰才能进入。居中的塔楼最高,约为10米,供奉的是湿婆神,南面的塔楼供奉的是梵天神,北面的塔楼供奉的是毗湿奴神。值得一说的是在南塔楼外侧,雕刻的是有“东方的蒙娜丽莎”美称的女神“蒂娃妲(Devata)”,这结合了婆罗门教和吴哥本土文化的完美女性形象,是女性神性的具象化表达。

图片

图为女王宫南塔楼上的蒂娃妲女神

东北东南各建有一座藏经楼,用于存放宗教文献。除此之外,这个区域里还有一些对称的配殿,以及一些石屏和石台,主要用于举办宗教仪式,上面不仅刻有神话故事,还有一些世俗生活场景。

茶胶寺(Ta Keo)

图片

图为茶胶寺位置

茶胶寺是老十的国寺,位于吴哥通王城东侧的暹粒河畔,是吴哥史上第一座完全由砂岩建造的寺庙。同样是传统的金字塔结构和须弥山布局,由五层台基和五座塔楼构成,最高的平台22米,最高的塔楼12米,当然这都中规中矩,茶胶寺最特别的,就是它没有完工,是个烂尾工程。

图片

图为茶胶寺正面

没有完工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结果。在12世纪的铭文中有记载,在建造茶胶寺时曾经遭遇过雷击,这被视为神罚,工程被迫中断。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老十死后国家再度陷入了内战,无暇顾及寺庙的修建,再加上全砂岩寺庙的建造难度陡增,技术遇到了瓶颈。各种原因之下,茶胶寺没有完工,但却为后世研究吴哥建筑尤其是建造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图片

图为茶胶寺主塔楼

塔身上可以见到未被打磨的毛石,还有榫卯结构预留的孔位。以及工匠刻画的标记线等等,仿佛时空穿越到了1000年前,给人一种未经雕饰的粗放感。

西巴莱(West Baray)和西梅奔寺(West Mebon)

图片

图为西巴莱和西梅奔寺位置

老十死后又进入了乱世,经过十一和十二短暂又动荡的时代,最终吴哥迎来了一个基建狂魔“十三”。十三在位时间长达40年,建造的寺庙和工程众多,也为后来吴哥的鼎盛打好了基础。

在众多的工程中,西巴莱可算是最举足轻重的了。 耗费30年才完工的西巴莱,是整个吴哥最大的蓄水池,也是唯一一个在旱季还能持续供水的水利工程。

图片

图为西巴莱卫星图

西巴莱位于通王城西侧,长约8公里,宽约2.2公里,总面积达到1600公顷,相当于2240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整个堤坝是由夯土堆积而成,高约7米。西巴莱通过运河引入暹粒河的河水,再通过水系灌溉周边农田,支撑了吴哥地区的水稻种植,使吴哥成为了东南亚最早一年两熟的文明。

但由于自然淤积和人为改造,现在西巴莱的面积已经缩减到8平方公里,深度也只有2米左右了。部分堤坝还能清晰可见,但运河系统已经被茂密的丛林覆盖。

图片

图为西巴莱上的西梅奔寺所在小岛

在西巴莱湖中央建有一座小岛,岛上是西梅奔寺,与东巴莱和东梅奔寺对应。同样的三层台基和五座塔楼结构,特别之处在于它供奉的并不是湿婆神,而是毗湿奴。在主塔楼曾经供有一尊长4米的毗湿奴侧卧在宇宙之蛇上的铜像,现在藏于金边国家博物馆。

图片

图为原本供奉在西梅奔寺的毗湿奴像部分

图片

图为西梅奔寺塔楼,受小岛沉降倾斜了8°

最后要说的是,西巴莱和西梅奔寺并不算在吴哥旅游景点内,自然侵蚀导致寺庙沉降倾斜,再加上在内战时期遭遇到炮击,损毁严重,很是危险。

巴方寺(Baphuon)

图片

图为巴方寺位置

图片

图为巴方寺正面

十三死后,吴哥王朝又陷入了战乱之中。尽管如此,十四在位时期还是建造了华丽的大型寺庙——巴方寺。

图片

图为巴方寺侧面

巴方寺是十四的国寺,位于现在吴哥通王城内。同样的五层台基金字塔式结构,但规格更大,高度达到了50米。不一样的,在1、3、5层的外延都建有回廊,分别给平民、祭司和王室所用,等级森严。在顶层平台中央建有一座高耸的铜顶石塔。但石塔在15世纪时被拆除了,铜料被拿去做了卧佛,只剩下4扇石门还矗立在那里。所建造的卧佛目前在寺庙的西侧,长70米,高9米,这也见证了之后吴哥王朝宗教信仰的转变。

图片

图为巴方寺顶部

除此之外,巴方寺最特别的,应该就是东门的参拜引道了。全长172米,是由3排高约1米的石柱支撑,上面再铺砌石板形成“空中走廊”。这应该是最省成本来营造神圣感的方式了吧,还颇有点像“神庙逃亡”里的场景呢。

图片

图为巴方寺东门

如果真的能到访巴方寺,会发现在寺庙周围的空地上,散落着大量的石块,上面还画有标记。这也是巴方寺的一大遗憾。在1960年,法国着手修复巴方寺,给每块石头都编上编号,但到了红色高棉统治时期,编号图纸被毁,修复人员撤离,导致如今很多石块无法准确复原,只能堆在地上,遗憾成为了“最难的文明拼图”。

图片

图为巴方寺正面引道

自十三之后的吴哥一直处于乱世,持续了将近半个多世纪才迎来终结,此时的王位已经交到了十八的手中。不说他是不是吴哥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但至少是野心最大的君主,他自称“太阳护卫神”,通过频繁的军事行动将吴哥王朝推向鼎盛。

在十八在位时期,吴哥直接统治了占婆,疆域西抵缅甸,东达南海,南至马来半岛,成为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因而又有学者称十八为“柬埔寨的拿破仑”。不仅如此,十八还倾全国之力来建造举世闻名的“吴哥窟(小吴哥)”,让整个世界都为之惊叹,但他最初的目的也只是作为自己的陵墓而已,足以见得他巨大的野心。

小吴哥属于十八末期的建筑,内容也比较多,就放到下一篇来聊吧,这一篇的最后,就来讲讲同期建造的几座寺庙。

崩密列(Beng Mealea)

图片

图为崩密列位置

崩密列是吴哥游览路线外圈最远的景点,距离小吴哥40公里,建于十八在位时期,略早于小吴哥。其建筑风格也与其高度相似,有说这是小吴哥的“原型设计”,建造崩密列的经验被直接沿用到了小吴哥的建造上。

图片

图为崩密列寺庙主体

崩密列规模宏大,外围是一条长1.2公里,宽0.9公里的护城河,略小于小吴哥。三层回廊结构,回廊间有狭长的引道连接,引道旁有许多藏经阁和莲花池。中央区则建有熟悉的五座塔楼,十字形对称布局,供奉的是湿婆神。除此之外,就没有更多可说的了,因为崩密列,既没建完,又没修复,所有的建筑都已损毁垮塌,成为了一片废墟。

崩密列未完工的原因至今仍是个谜,可能是气候条件恶劣,又或者是要抽调人手去修建小吴哥,现今还能看到很多未经雕饰的石墙和台基。由于整座寺庙都是砂岩构成,这种材料很容易受风化侵蚀,加上历史上各种战争和掠夺,导致寺庙损毁严重,修复难度极大。甚至在红色高棉时期,崩密列周围曾布满了地雷,直到2007年才彻底排查干净。这才使得崩密列现在还处于刚被发现的样子。

图片

图为电影《天空之城》场景

坍塌的石墙,破损的石柱,缠绕的树根,茂密的杂草,在崩密列,仿佛自然与文明融合在了一起,显得古老又神秘。据说宫崎骏的《天空之城》灵感来源就是取材于此。有人会觉得这才是吴哥窟最原始最本真的样子,甚至冠以“最美的废墟”之称。

托马侬神庙(Thommanon)和周萨神庙(Chau Say Tevoda)

图片

图为托马农神庙和周萨神庙位置

图片

图为托马农神庙正面

这两座神庙都建于十八在位时期,位于现在吴哥通王城胜利门(东门)外的胜利路两侧,托马侬神庙在北,周萨神庙在南,形成南北对称,相隔仅170米,被称为“姐妹寺庙”。同时,两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式完全一致,都采用平面式设计,托马侬神庙主体宽40米,周萨神庙宽38米,都可以看作是小吴哥1:10的微缩模型。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托马侬神庙的山形石雕刻的是女神“蒂娃妲(Devata)”,就是女王宫南塔的那位;而周萨神庙雕刻的是《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的形象,据说这位就是孙悟空的原型。

图片

图为周萨神庙正面

这两者更大的不同,在于修复方式上。托马侬神庙比较幸运,没有遭到大规模破坏,法国远东学院在上世纪60年代完成修复,保存了70%的原始结构;而周萨神庙就比较惨了,被发现时已经是一片废墟,4000多块石块散落在地上,直到2000年中国团队启动修复,对每一块石块进行3D扫描、编号、复位,缺失的材料就用老挝原产的砂岩填充,做到“修旧如旧”,呈现一个比较完整的周萨神庙。法国的“原真性修复”和中国的“类风格修复”,仿佛在隔着胜利路进行一场文明的对话。

图片

图为周萨神庙侧面

好啦,这一篇就到这里了,我也没想到讲一个吴哥窟竟然可以讲这么多。下一篇应该是最后一篇了,那就下一篇见啦。

【尾巴】

这一篇讲到了吴哥窟的修复问题,来介绍一本比较专业的书。

图片

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吴哥古迹国际保护行动研究》封面

由王毅和袁濛茜所著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吴哥古迹国际保护行动研究》。这里的王毅不是那位外交部长,而是一位考古学博士,长期致力于吴哥古迹的保护研究,经验丰富。这本书也是比较偏向学术的,从吴哥古迹申遗开始,教科文组织介入,到柬埔寨建立吴哥保护管理局,协调各个国家抢救性修复等等,非常详实的记录了这一切的发展过程。别看“修复”字面意思是“修理复原”,但在实际操作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就比如,对于寺庙来说,要做到修整如初呢还是修旧如旧,还是保留现在的状态只做加固处理,这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对于当地村民,如何去平衡保护古迹和正常生活之间的平衡,古迹旁可不可以种田,可不可以盖楼等等。再加上吴哥窟是个国际性的旅游景点,大量的游客涌入,二次损坏,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都是需要被认真考虑的问题。这在这本书中都有详细地讨论,还是很受益的。

但毕竟这本还是专业向的书,里面涉及到一些法律法规的文件,读起来略微有些枯燥。

乙巳年三月十三

关键词:地球图图钉
爱上柬埔寨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柬埔寨华人论坛看到我的,谢谢!
评论信息
 正在加载留言...
相关推荐

会员榜单

爱上柬埔寨
爱上柬埔寨

发了289个帖

积分
0
王文鑫手机店
王文鑫手机店

发了139个帖

积分
0
创始人
创始人

发了60个帖

积分
1000000
柬埔寨新闻
柬埔寨新闻

发了56个帖

积分
0
中国热点
中国热点

发了18个帖

积分
0
东南亚新闻
东南亚新闻

发了15个帖

积分
0
VA SREYHEAB
VA SREYHEAB

发了12个帖

积分
0
国际报道
国际报道

发了9个帖

积分
0
网站开发
广告位招租